[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福建日报看三明 > 正文

城镇风貌是保持一种记忆

xm.fjsen.com 2013-12-20 10:58  戎章榕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戎章榕)

日前在参加“泰宁·首届中国城镇风貌高峰论坛”时,对什么是城镇风貌一时还厘得不够清晰。从字面意义上讲,所谓“城镇风貌”,是风格和面貌。但有学者认为,“面貌”是形象,“风格”是意象;“格”好说,“风”不好说;“面”好把握,“貌”难以把握。

困扰之际有了顿悟,得益于主办方安排了一次农家餐。菜肴丰富,但与会代表对一道南瓜煲印象最深。一口唤醒了味蕾的记忆,甜香绵软,令大家交口称赞。后一打听,店主说自家南瓜已经吃完,是收购了邻居的老南瓜。

由此突发联想,城镇风貌是保持一种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但城镇风貌越来越“千城一面”,越来越失去个性和特色,原有的集体记忆场所不复存在,新的记忆场所又建立不起来。

记忆场所的概念,源自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哈1978年编写的《新史学》。他认为,历史遗留的地方空间对于地域文化认同的构建有非常大的贡献,可以形成集体记忆。

对于记忆场所丧失后的无奈和迷茫,笔者想到作家余华在一篇文章的记叙。上世纪80年代余华去杭州拜访海盐老乡、翻译家黄源先生。“黄老先生很高兴,他问我家住在海盐什么地方?我告诉他住在医院宿舍里。他问我医院在哪里?我说在电影院西边。他又问电影院在哪里?我说在海盐中学旁边。他问海盐中学又在哪里?我们两个人这样的对话进行了很久,他说了一些地名我也不知道,直到我起身告辞时,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双方都知道的地名。同样一个海盐,在黄源老先生那里,和在我这里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记忆。我在想,再过40年,如果有一个海盐来的年轻人,和我坐在一起谈论海盐时……”

在大规模激进式城镇化的当下,传承、确立城镇风貌是当务之急。塑造具有特质的城镇风貌,拯救、恢复、衍生和再造记忆场所当是题中应有之义。城镇风貌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是地段的,也是环境的;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这就需要建设者适当放慢脚步,沉淀下来,从历史沿革溯源,从本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出发,塑造地域特色,建设美丽家园。

首届中国城镇风貌高峰论坛之所以选择在泰宁举行,是因为泰宁的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构成的建筑风貌非常鲜明。这缘自1999年状元街的设计,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闽籍建筑师骆中钊回忆道:“我在泰宁状元街的设计创作中,根据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营造泰宁特色城镇风貌的要求,为避免类同性,努力在传承江南民居粉墙黛瓦坡顶马头墙的基础上,汲取了闽西北传统木构民居的门牌楼、吊脚挑廊和檐廊(后发展为骑楼)的造型特色,从而形成了融于环境、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概括地说,创意源于历史文化,灵感来自传统民居,风貌在于古今结合。”

寻找特色固然不易,但坚持特色更为难得。十几年来,历届泰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尊重城建规划、追求整体风格,不大拆大建,加强对历史街区和建筑遗存的保护,能修复的尽量修复,能改造的尽量改造;同时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新区建设延续古城文脉,新建的建筑尽量嵌入传统符号和造型元素,较好地彰显了泰宁“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底蕴和特色。不仅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别具一格,也为当地居民找到了原有的历史记忆与归属感。

泰宁经验启示我们,维护好原有记忆场所,并构建新的记忆场所对于城镇风貌的形成至关重要。城镇风貌的塑造,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护和活化记忆场所,唤醒集体记忆,进而形成一座城镇的气质和性格,促进城镇经济、文化的和谐与繁荣。

责任编辑:张海燕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