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新闻 > 正文

泰宁县大源村茶树菇“造血”基地盘活一贫困村

xm.fjsen.com 2014-01-18 10:1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输血”变“造血” 茶树菇基地首年赚40万

大源村的村口,一个位于溪边、占地20余亩的大棚格外显眼。这里的27个大棚,放满了菌袋,这正是用于帮扶大源村脱贫的百万袋茶树菇基地。

“首批60万袋,约产4万斤干茶树菇,每斤售价约为40元,已被抢购一空。”大源村支部书记严建华喜上眉梢,他说,在投产的第一年,基地已产生40万余元的利润。

而在2012年5月,那里还是一片荒地。在大源村被确定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重点帮扶挂钩村后,荒地上成功建起了基地。

作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根据集团的统一部署,海峡导报社具体承担大源村的扶贫任务。2012年6月19日,海峡导报社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大源村着手开展扶贫调研工作。

通过走访贫困户和开座谈会,与村民一道寻思发展方向、寻找脱贫路子,海峡导报了解到大源村向来有种植茶树菇的历史,这里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村里还有几位种菇能手。在与县、乡、村干部及村民们商量后,确定把发展茶树菇作为扶助解困的项目加以落实,并提出了成立互助社,共同克服生产资金、技术、市场难题,走规模化生产茶树菇思路。

这一项目设想得到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批准后,海峡导报社立即拨出30万元专款,给大源村用于种植茶树菇搭建大棚专用资金。为尽早启动茶树菇生产,海峡导报又多次派人员从厦门奔赴泰宁,与县、乡、村干部多次协商项目配套工作,最终促成茶树菇基地快速投产。

贫困村被“盘活” 许多村民第一次领工资

目前,茶树菇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也正是这个从资金、技术、销售等一环接一环的“造血”帮扶模式,大源村被“盘活”了。“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纷纷到基地来打工。”严建华告诉导报记者,原来,多数贫困户只能在村里干些农活;现在,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一天劳务费约为70元。

装袋、拌料、灭菌、消毒、下架、上架,从基地建设到投产,贫困户、低保户及村里的其它村民积极出工出力。一年下来,基地为村民们发出的工资,超过30万元。这也让他们首次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今年60多岁的贫困户林戴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脑残的儿子使其背负沉重的家庭贫困压力。一辈子好面子的她喃喃地告诉导报记者,去年夫妻俩从基地获得的劳动收入超过1万元。

村民严光亮、黄双珠夫妇因弱智女儿而陷入贫困之中。其中的黄双珠是一辈子从未赚过一分钱的村妇,是村里的低保户,来基地帮工,前后赚了七八千元。这可是她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大大提升了她的生活自信心。

导报记者获悉,不仅黄双珠,余增凤、余水荣、肖名荣、林戴香等几位村民,也靠自己的劳动从基地领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当年就实现脱贫。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