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新闻 > 正文

泰宁县大源村茶树菇“造血”基地盘活一贫困村

xm.fjsen.com 2014-01-18 10:12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村民展示茶树菇菌袋

报业集团领导参观茶树菇基地

东南网1月1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易福进 黄智敏/文 黄少毅/图)当从村里的茶树菇基地领到7000余元工资时,余增凤、黄双珠等5名低保户格外激动。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领工资。

为他们提供就业的,正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为千年古村——泰宁县大源村打造的茶树菇“造血”基地。

2012年5月,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被确定成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重点帮扶挂钩村后,按照“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思路,海峡导报社先后捐款60万元,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贫困村打造百万袋茶树菇基地。

去年,茶树菇基地投产第一年就获得丰收,产值超过160万元,为贫困户等发出30余万元工资,利润超过40万元。今年,茶树菇基地还将扩大生产,大源村不仅脱贫“梦圆”,也将走上致富路。

而大源村的这一扶贫模式,日前也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经济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输血”变“造血” 茶树菇基地首年赚40万

大源村的村口,一个位于溪边、占地20余亩的大棚格外显眼。这里的27个大棚,放满了菌袋,这正是用于帮扶大源村脱贫的百万袋茶树菇基地。

“首批60万袋,约产4万斤干茶树菇,每斤售价约为40元,已被抢购一空。”大源村支部书记严建华喜上眉梢,他说,在投产的第一年,基地已产生40万余元的利润。

而在2012年5月,那里还是一片荒地。在大源村被确定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重点帮扶挂钩村后,荒地上成功建起了基地。

作为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根据集团的统一部署,海峡导报社具体承担大源村的扶贫任务。2012年6月19日,海峡导报社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大源村着手开展扶贫调研工作。

通过走访贫困户和开座谈会,与村民一道寻思发展方向、寻找脱贫路子,海峡导报了解到大源村向来有种植茶树菇的历史,这里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村里还有几位种菇能手。在与县、乡、村干部及村民们商量后,确定把发展茶树菇作为扶助解困的项目加以落实,并提出了成立互助社,共同克服生产资金、技术、市场难题,走规模化生产茶树菇思路。

这一项目设想得到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批准后,海峡导报社立即拨出30万元专款,给大源村用于种植茶树菇搭建大棚专用资金。为尽早启动茶树菇生产,海峡导报又多次派人员从厦门奔赴泰宁,与县、乡、村干部多次协商项目配套工作,最终促成茶树菇基地快速投产。

贫困村被“盘活” 许多村民第一次领工资

目前,茶树菇基地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也正是这个从资金、技术、销售等一环接一环的“造血”帮扶模式,大源村被“盘活”了。“一些未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纷纷到基地来打工。”严建华告诉导报记者,原来,多数贫困户只能在村里干些农活;现在,村民可以到基地打工,一天劳务费约为70元。

装袋、拌料、灭菌、消毒、下架、上架,从基地建设到投产,贫困户、低保户及村里的其它村民积极出工出力。一年下来,基地为村民们发出的工资,超过30万元。这也让他们首次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今年60多岁的贫困户林戴香,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脑残的儿子使其背负沉重的家庭贫困压力。一辈子好面子的她喃喃地告诉导报记者,去年夫妻俩从基地获得的劳动收入超过1万元。

村民严光亮、黄双珠夫妇因弱智女儿而陷入贫困之中。其中的黄双珠是一辈子从未赚过一分钱的村妇,是村里的低保户,来基地帮工,前后赚了七八千元。这可是她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大大提升了她的生活自信心。

导报记者获悉,不仅黄双珠,余增凤、余水荣、肖名荣、林戴香等几位村民,也靠自己的劳动从基地领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当年就实现脱贫。

基地 再扩建村民将走上致富路

去年年底,海峡导报社再次捐款30万元,扶助茶树菇项目扩大规模。

正是得益于这笔捐助,如今,基地的竹架菇棚,从原来的22个增加到27个,茶树菇种植规模也从原来的60万袋增加到120万袋,产值将突破200万元。

第一年,由于资金和承担风险原因,茶树菇基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年底合作社在扣除成本的情况下,抽取利润的30%返还农户。“今年,我们准备将菇棚分给农户自己负责管理、生产,合作社负责育种、产品销售这‘两头’工作。”大源村村长戴钟平说,这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户种植茶树菇的积极性。

借此“分包”,茶树菇基地将让许多村民尝到脱贫致富的甜头,最终实现“建一个产业、富一村群众”的目标。“相信,这一基地不仅可助贫困户脱贫,也将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戴钟平说,海峡导报社援建百万袋茶树菇基地后,周边5个乡镇多次前来学习、取经,纷纷加入种植茶树菇的队伍。

声音 基地帮扶成效超乎预期

作为大源村百万袋茶树菇基地的项目总负责人,新桥乡党委书记饶求翔说,这个帮扶基地的成效超乎预期。不仅为大源村村民提供了稳定的致富渠道,也初步实现了“建一个产业、富一村群众”的目标。

“从2012年冬季茶树菇种植过程开始,每天经常有20多名大源村贫困户、低保户的村民在基地上班,有的月收入甚至超过了两千元。”饶求翔说,正是在基地的带动下,村民的劳动积极性被带动起来。这一好项目得到了大源村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最终实现了当年扶贫、当年脱贫的好效果。

饶求翔透露一个细节,在海峡导报社的大力帮扶下,四面八方也纷纷前来帮援大源村。在生产繁忙季节,劳动力缺少时,县领导也带领干部和其它志愿人员前来支援。

下一步,大源村将依托合作社,引导带动更多农户栽培茶树菇、香菇等食用菌。

心声 马上脱贫争取“马上致富”

今年46岁的村民严建星告诉导报记者,以往,大源村村民种植茶树菇苦于有技术没有本钱。

“报社出面帮忙联系信用社贷款,解决了燃眉之急。重新站起来的许多村民,现在也有扩大种植茶树菇的想法。”严建星说,自己去年就种了4万多袋茶树菇,实现了数万元的收入。

严建星说,报社援建的茶树菇基地,已经让不少贫困户“马上脱贫”,大家重拾信心。

现在村里还有不少剩余劳动力,大家在种竹笋之余,就近在村里打工的积极性很高,这也是村里一笔宝贵的劳动力财富。为此,严建星说,自己已赚了“第一桶金”,正准备承包更多大棚,有机会还会再建大棚,吸引更多村民前来就业,争取一起“马上致富”。

责任编辑:蓝晓梅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