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正文

李彬精神在清流 他心里时刻牵挂着村民

xm.fjsen.com 2014-03-19 17:24  苏诗苗 来源: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本报记者 苏诗苗
  “你记得李彬吗?”
  “怎么记不得,他当驻村书记时常到我家,很关心我们呢。你看,去年我家新盖了楼房,日子过得更好了,还是托他在村里规划新村建设的福呢!”
  3月4日,清流县李家乡鲜水村,本报记者与村民李坤才聊了起来。
  一位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称号的省派驻村干部,不仅留下了村民从中受益的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还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他叫李彬,他身上有一种精神。
  初春小雨淅沥,山野充满生机。鲜水村草鲜树绿,冷泉清澈可人,村民们紧跟农时,下田耕作。
  听说记者来采访李彬精神,村支书李杜华说:“李彬今年正月初四,还回到村里,带着他的父母和妻儿。他心里牵挂着村民呢。”
  我们循着李彬足迹,走进鲜水村,走在清流大地上——
    干部做实事就有好名声
  如今,鲜水村道路平坦,四通八达,几公里长的环村道,通组路、机耕路、宅间道大多是水泥路。与李彬共事多年的李杜华驱车载着我们在村里转。车开到李彬驻村时修的路,李杜华慢下车速,向我们介绍当年修路的情景。
  为节约修路资金,保证修路质量,李彬亲自拿着皮尺量路基,核计用料、工资。施工期间,他与施工队伍同进同出,每天很晚才回食堂扒几口饭。有一次,李彬在检查水泥模板是否钉得牢固时,不慎被模板砸伤了脚,他仍然坚持天天监督施工。有人劝他不用那么辛苦,他却说:“修路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
  李彬2007年下半年到鲜水村任第一书记,3年时间里,他与村民打成一片,下地与村民一起扛锄头、种烟、种菜,闲时同村民坐一起,促膝谈心。村民们把李彬当作“自家人”,家中的红白喜事都会告诉他,逢年过节,总会邀请他到家中一起过节。在当地很多群众看来难听懂、难发音的李家方言,李彬竟也学会了。
  村民如何增收,村子怎么发展?李彬尽心尽力,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实事。李彬到村里第一次开会,开到一半,村民代表问道:李书记,还有事吗?李彬一听,一头雾水,不知何故。李彬再细看,原来是村部会议室没有窗户,冷风嗖嗖地往里吹,村民们坐不住了。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触动。驻村期间,他不遗余力地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窗户漏风的办公楼也旧貌换新颜。李彬还倾注大量心血发展生产,借清流县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时机,引进海南客商,与村民联手,成立珍稀苗木公司,带动村民种树致富;引领村民提升种养水平,成立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建立优质油茶基地。一个个发展项目落户鲜水村,一笔笔发展、帮扶资金流向鲜水村……三年间,鲜水村因李彬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身患重病期间,他仍心系村民,牵挂着村里的发展。
  冒着细雨,本报记者走访了李彬当年关心过的几位村民。
  今年38岁的李新国家在鲜水村的东南角,这里只有他和李梓昌两户人家。借着离家不远的溪流,李新国养了20多年的鸭子。以往,李新国到村里去,十分不便。一条土路,坑坑洼洼,墟天卖鸭蛋,更是困难。一筐鸭蛋用肩挑,稍不留心,未到墟场,筐里的蛋就破了。李彬驻村后,来到李新国家,看到生活这么不便,就想着怎么把路修到他们家门口。李彬积极向上争取,依托土地平整项目,当年就修了一条1公里多的水泥路,通到李新国家门口。如今,李新国到村里、乡里都十分方便,赶墟卖鸭蛋,骑上摩托车,再也不用担心半路上鸭蛋破了。
  鲜水村12岁的小启煊,如今寄养在伯父家里。3月5日晚,这个从小怕生的孩子,见本报记者提起李彬,眼里却闪动着亮光。7年前,5岁的他遭遇变故,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改嫁他乡。那一年,李彬刚到村里驻村,看到小启煊的不幸境遇,自己掏钱资助帮他渡过难关,还马上联系清流县检察院,牵线搭桥挂钩帮扶小启煊。在伯父母和大家的关心下,他现在的生活有了保障。
  村民李仁群当年因车祸在福州住院,李彬前去探望,嘱咐她安心休养。李仁群的爱人在当村委会主任期间,为村里垫付了2万多元钱,七八年过去了,村里一直没钱还。李彬知道后,马上把村里欠她家的钱还上了。村里修建环村公路,要经过李仁群家门前,修建后的路面高出她家门20多厘米,一开始李仁群不同意。李彬多次找到李仁群做工作,想方设法帮助她解决困难,终于让李仁群同意了修路方案。李仁群说,客家人讲人心换人心,李彬是为村里做好事,我怎能拖他后腿呢。
  村民黄仁林患白内障多年,因经济困难一直无法做手术。驻村时,李彬得知后,二话不说资助他600元,硬是“推”着黄仁林把手术做了。黄仁林动情地说:“我和李书记非亲非故,他对我的关心超过了子女,没有李书记我的左眼就看不见了。”
  发展是件大事。这几年,鲜水村持续了李彬驻村时的思路,在当年实施的土地平整等项目基础上,继续推进全村土地平整,累计平整土地1000多亩,村里的耕作条件大大改善,田连片,沟渠畅,路通田。“你想象不到,如今,鲜水村家家户户都有农机具,其中拖拉机、起垄机、收割机等共有300多台(辆)。”李杜华告诉记者。

  村民李坤才家里就有拖拉机,去年刚买了收割机。这台收割机除了自家用外,还帮人收割,去年就赚了一万多元。有了农机具,人工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李坤才夫妻和老父亲今年种了20亩地,这在之前根本不可想象。
  鲜水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我们走在鲜水村,跟村民们聊天,处处能感受到他们对李彬的赞誉。这么多年过去了,村民们仍然称赞他。一位村民说,李彬回到省城,但留下了一个好名声,这是他真心实意为村民做事最好的回报。

 群众感受了干部的真心
  离鲜水村8公里,有个吴家村。
  这个与鲜水村地理环境相似的村子,这些年种养业蓬勃发展。村主任罗炎辉上个月底,刚去厦门招商,引进闽南知名食品加工企业的大棚香菇种植基地。之前,他将一家养鳗厂,一家上市公司的苗木基地引进村里。
  罗炎辉说:“李彬当年告别省城,离家千里,驻到村里,人生地不熟,但他毫无怨言,带领村民把村子建得漂漂亮亮。我是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更应该担当起来,多为村民做事,让村民受益。”
  在清流县,像罗炎辉这样受到李彬精神影响,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的干部还有许多。和李彬一样被评为“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的余朋乡供电所职工黄小清,对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20多年来花去40多万元义务赡养孤寡老人。
  省派第三批驻村干部洪山,接过李彬的“接力棒”,践行“真心、真干、真情”的理念,积极筹措各类帮扶资金1069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6项,为鲜水村的发展尽心尽力,添砖加瓦,村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李彬的身影,感受到李彬一样的真心。
  2011年10月中旬,村民邹汉香遭遇车祸紧急送往福州做截肢手术,洪山获悉后当即赶往福州,帮她安排住院,联系医生,手术3个多小时,他陪着邹汉香的家人一起在医院守候。手术后醒来,邹汉香对洪山说:“咱们鲜水村真是好福气啊,走了李书记,来了洪书记,你们俩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李彬精神其实就是省、市、县各级下派驻村干部一个美丽缩影……这些年来,省、市、县先后选派了3批次91位干部到清流县100多个村驻村任职,几年来他们为村里争取实施各项帮扶项目近500个,争取资金2000多万元。
  服务群众无止境,服务水平在“升级”。清流县嵩口镇沧龙渔业合作社支部书记陈志仁,通过“大户带小户、党员帮带困难户、示范村带动周边村”的“三带帮扶”活动,带动周边村民发展淡水养殖共同致富,全村养鱼3000多亩,产值达2000多万元,把沧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为了远近闻名的渔业养殖示范村。去年以来,他通过引进国内先进的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系统监测终端直接安装在手机上,更快更好地为合作社成员和村民提供了渔业生产服务。想当初,合作社社员没钱购买饲料,陈志仁就用房产抵押帮忙贷款。鱼塘受灾损失,那位社员没钱买饲料,再次找到陈志仁。陈志仁二话没说,资助他15吨的饲料,还为他背了一万元的利息。村民养鱼致富后,许多人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为了新型农民。
  李彬精神正影响着成百上千的清流县干部。他们心系群众,服务发展,下乡村,到一线。清流县畜牧水产局副局长黄文华就是其中一员。嵩溪镇伍家坊村养殖户李广清,是他长期的挂包户之一。他主动找到李广清,帮他联系苗种和饲料、指导养殖、做好病害防治和产品销售,在连续技术帮扶下,李广清从一个养殖5亩池塘的养殖户,发展到现在拥有200亩养殖水面的苗种、商品鱼养殖销售大户,实现年产值160多万元、利润40万元。
  余朋乡党委副书记邓新波曾在李家乡工作过,与李彬一起共事的日子,他们经常一起下村,走家串户。2011年乡镇换届,邓新波调到余朋乡,走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李彬精神带到新的工作岗位,用实际行动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
  余朋乡东坑村的困难户陈宣旺是老党员,家里几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邓新波就把老陈介绍到本村的种养基地打短工,并帮忙联系机关干部挂钩帮扶;聋哑人陈耀东是五保户,生活无法自理,邓新波组织村干部,定期到他家中,送米送柴,关心他的生活起居……
  如今,一大批奉献在清流花卉、渔业等主导产业,工作在各行各业一线的干部,弘扬着李彬的精神,用自身的行动,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推动清流县的发展,让李彬精神在清流大地上流传。
  清流县委书记梁奕章颇有感触地说:“李彬是为人民服务精神在清流县的典范之一,我们的干部就得像他那样,为民,务实,清廉,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做事,做好事,做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赢得民心。”

责任编辑:王琼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