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文史> 正文
分享到:

“福建绸”手工织麻机叙说的故事

2014-05-28 12:04:30记者 郑继涛 来源: 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 王琼  我来说两句
麻布,也称夏布,曾被当地村民骄傲地称为“福建绸”。说起手工织麻布,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肯定不会陌生。

手工织麻是细活,常常需要停下来剪去露出来的粗麻线头。 

“咔哒咔哒……”一阵富有节奏的声音,从永安市槐南镇洋头村的一座民宅里传出来。透过雕花玻璃窗,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妇正坐在窗台边的一台木制织麻机前织麻布。老人叫罗春娇,今年73岁,19岁时就学会了织麻,“唧唧复唧唧”的织麻生活贯穿了她的一生。

麻布,也称夏布,曾被当地村民骄傲地称为“福建绸”。说起手工织麻布,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肯定不会陌生。

永安市槐南镇洋头村,距永安城区约100公里,有3100人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坐落于此。三代婆媳的织麻岁月

罗春娇的手工织麻技艺从嫁入槐南镇洋头村时跟大伯母学的。在洋头村,曾经户户织麻是当地的传统。

“现在村里只有四户织麻人家了,罗春娇是最年长的一位。”洋头村党支部书记罗善妙带着记者走进另几户手工织麻人家。

66岁的罗新珠家中的木制手工织麻机上刻着“公元1965年造”,这台沧桑的机子见证了三代婆媳的织麻岁月。罗新珠的婆婆曾经是村里的织麻能手,罗新珠也心灵手巧,17岁在娘家时就跟母亲学会了织麻。婆婆去世后,她因前些年动过手术,无法承担织麻辛苦的活计,只有44岁的儿媳妇罗四妹守护这台手工织麻机。

池秀花是另一户织麻妇女,63岁的她在前些天不慎摔断了右手,打着石膏,无法操作需要“手推脚踏”、工序繁琐的织麻机。夏布的原材料是苎麻

池秀花介绍说,麻布所用的原料是苎麻。苎麻生长比较“野”,在房前屋后和山上都可种植,稍加管理即可。春天种下后,一年可收割三到四季。苎麻收割后留下树头,每年会自然生长。

苎麻割了后去叶,再剥下皮接着用特制的刀刮去表皮,挂着晒一两天即可成麻条或麻片。苎麻要成为织麻布的麻线,还需要经过绩纱。绩纱时将苎麻撕开成片,卷成一缕缕,放入清水盆中,然后用手指梳成一根根苎麻细丝,并用手捻接成细小麻纱线,再用圆筒卷成麻线团作为织麻布时的经线,或用一根约三寸长的竹枝挽成如茧状纱绽一样小团缕作为织布时的纬线。手工的织造工艺复杂

手工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池秀花介绍说,牵线是织布的第一道工序,需要两人以上协作完成。

接下来是穿杼,将麻线一根一根穿到杼缝里,为织布做准备,这决定着所织布的疏密。织布时,经线分上下两组,通过左右脚交替踩踏板,带动两组经线上下交错,中间穿入纬线,并用木梳打紧,经线、纬线交替交织,织成麻布。

由于织布的一系列工序繁琐,加上洋头村人多地少,苎麻已没人种了,如今织麻布的原材料由少数高山村民种植收割后送货上门。“一公斤苎麻要60元,可织20尺麻布,一尺麻布卖6元钱。”池秀花介绍说,“织麻布挺辛苦,只能赚点工钱,一个月大约收入600元左右。这也是年轻人不爱学的原因。

麻布经染色制成的青布袋,主要用于乔迁贺喜时。 郑继涛 文/图

如今,整个槐南镇就只有我们村四户和洋尾村一户共五台手工织麻机了。”池秀花说。代代延袭的用麻习俗

织好的麻布经石灰水浸泡漂白洗涤晒干,需要染色的送到染坊染成青色。如今,在槐南镇会给麻布染色的只有大龙逢村一位70多岁的阿公了。

织好的麻布可制成衣服。洋头片所在的西华片区与大田县建设镇相邻,两地语言相通、地缘相近,民风民俗相似。

麻布制成的麻衣主要用于白事,根据流传于永安市槐南镇、青水畲族乡和大田县后路几个乡镇的习俗,老人过世时,晚辈都要披麻戴孝,一套麻衣大约150元。

麻布染成青色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主要制作成麻袋,麻袋四角搭配小红布,主要用于娘家人前去出嫁的女儿乔迁新房时,青麻袋内放有一斗粳米、银元一块和毛芋、葱、糖、线等,寓意着祝福女儿家衣食无忧。

麻布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主要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今年68岁的罗旌坤介绍说,用麻布染成青色制成的劳动服,很凉爽,容易吸汗,干活时汗水一身,风一吹,夏布就干了,那时村民还把这种夏布称为“福建绸”呢,而麻布制作成的装谷子布袋,谷子不会粘在布袋上,遇到雨天时,布袋也不会吸水,轻便耐用。

如今,村民已经在生产生活中告别了夏布,只有在习俗中使用了。古老技艺的最后坚守

作为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目前洋头村除了44岁的罗四妹在坚守外,其他几位阿婆的儿媳妇都放弃了学习织麻工艺。

罗四妹是村里唯一的年轻织麻人,在嫁进婆家后,目睹着婆婆一梭梭织麻,在婆婆的口手相传中学会了这项手工技艺。织麻布需要好眼力,相对于其他几位老阿婆,罗四妹由于年轻手快,织出来的麻布比较密实、缝隙较小,颇受欢迎,每年都会有十里八乡需要用麻布的村民前来预订。

年轻人对织麻布缺乏热情,一方面因为织麻布难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织布耗时费力,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织布的学习和传承历程漫长,还需要视力等特殊要求。这样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很多习惯了“短、平、快”的年轻人无法坚持下来。

即便如此,罗春娇阿婆和村里几位懂得织布的老人还在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可能有一天这个技艺会消失吧。”罗阿婆笑着说,但脸上却明显地透露出淡淡的忧伤。因为后继无人,几名老人不忍心让这门祖传的手艺断绝,还一直在坚守……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