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文艺的“磨刀石”
2017-02-20 09:37:12王艳蓉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提到“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将文艺评论比作“磨刀石”,因为它可以把文艺作品这把“钢刀”磨得更锋利。三明最近结集出版了一套8本“三明文艺理论评论丛书”,堪称三明文艺的“磨刀石”。 廖开顺 好文章如何来的?鲁迅先生说“改出来的!” 好的文艺作品,当然也需要千锤百炼、修修改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如果你熟知一些文艺理论和写作技巧,那么,改起来是不是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了呢?最近,三明文艺界几位大咖联手告诉你一些“秘籍”——由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出版的一套8本“三明文艺理论评论丛书”正式与读者见面。 官方说,“这是一座城市的文艺理论评论集中亮相,也是三明建市以来第一次重点文艺理论评论家集体亮相。” 如果沿用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比喻,这部文艺理论评论丛书就是一块“磨刀石”。 这块“磨刀石”如何来的?它都由什么构成?质地如何?打造“磨刀石”的又都是些什么人呢? 八部阵容:文艺“磨刀石”来了 七本个人集和一本合集的“七加一”八部阵容,是这套三明文艺理论评论丛书的体量。 它呈现给我们什么呢?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此套丛书七本个人集的主编黄莱笙这样解读:是对小说、散文、诗歌、影视作品、美术、音乐、书法作品等的评论与分析,对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理论及其作品的解读,对小说写作技巧的探讨,对文学的情趣与理趣的见解,对文学的使命与归真的探讨,对诗歌写作奥秘、审美及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的分析……这套文艺理论评论丛书涉及文艺的各个领域,范围非常广。 三明文艺理论评论丛书 怎么想到出版这么一套文艺理论评论丛书? “它的酝酿与发端,源于市委对文艺理论评论的重视和扶持,源于三明市文联促进三明文艺更好地融入全国大局之初心,源于小城市、大语境的底蕴和自信。2012年,三明市文联在着力服务于创作的同时,加大了文艺理论评论建设,启动了这套丛书的组编出版。经过征集筛选论证,七本个人集和一本合集纳入编辑出版视野,并逐步实现。这也要感谢作者们的辛勤耕耘和奉献,把他们的研究心血和理论成果贡献出来。”莱笙说。 这七本个人集和一本合集分别是:《跨界话语》(黄莱笙著)、《文学的记忆》(廖开顺著)、《文学的情趣与理趣》(汪震国著)、《昌政说诗》(詹昌政著)、《诗歌的见证与辩解》(卢辉著)、《审美的执着》(蔡建境著)、《文学的使命与归真》(柳传堆著)、《文艺的探索与发现》(合集,廖开顺主编) “这套丛书立足中国文艺传统的继承创新,兼顾中西方文论精华,关怀本土文艺现象,关注国际文艺发展,置身世界语境,呈现着接地气接云端的‘两接’理论情怀。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可读性。”黄莱笙这样说,“当然,也有遗珠之憾,还请广大读者指正并见谅!”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