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沙县新桥村的林改故事

2017-09-19 10:44:54肖首洲 刘静云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沙县记者站肖首洲 刘静云

上月,沙县高桥镇新桥村曹邦自然村到省道的600米村道拓宽工程完工。村民林传椿说:“拓宽前,车都没法交会。”

“真不容易。”村书记廖其泉这样形容这条路的拓宽。

新桥村距集镇4公里,有284户1153人,全村林地面积9815亩,砍树曾是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4年,沙县全面启动林权制度改革。林改后,新桥村将林地经营权承包到户,村股份林场经营面积仅1500亩。

“村财薄弱,一年到头也不过2万元。”廖其泉说,“连干部工资都不够支付。”

“2009年,村换届选举时,村民们的误工补贴还是村两委干部垫付的。”廖其泉回忆,最困难的时候,自己和村主任垫付资金近10万元。

摆在廖其泉面前的,还不仅仅工资问题。2010年,新桥小学被鉴定为危房,重建是村民最迫切的期盼。

村两委又咬咬牙,商量着再砍一部分林子。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村里砍伐了一片500多亩的山林。由于每亩出材量不到7立方米,收入仅50多万元,刚好够村小学重建。

树砍了,新一轮造林抚育资金又让村里犯难。其实不仅资金,管护不到位、山场抛荒、林分质量差、砍伐收益低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

为改变现状,2011年,新桥村将砍伐后的林地入股县采育总场,双方联合造林。

我出地,你造林。依托沙县林业采育总场在森林资源培育、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提高村林业股份林场的森林蓄积量和防灾抗灾能力。同时,科学制定经营方案,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防止森林资源掠夺式采伐。

经过专业管理,仅6年时间,这片合作造林林场每亩蓄积量已达3立方米以上,远超过村民小组以及村民自留山经营的幼林。

然而,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虽然林分质量提高了,但采伐依然是变现的唯一途径。

“一个轮伐期要26年,村里依然是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廖其泉说。

转机在2016年,沙县探索建立“股权共有、经营共管、资本共享、收益共盈”四共一体模式,合作双方共担管理费用、共享经营利润。

在联合造林的基础上,去年8月,新桥村在全县率先和县采育总场签订合作经营协议,通过森林资源资本化运作,实现“绿色银行”再增值。

如何“增值”?简而言之,就是换个方式靠山吃山。新桥村从“以地入股”转为“以林入股”,实现“固定分红”。村股份林场将中幼林进行资产评估,将51%的股份转让给县林业采育总场,由其负责管理。

双方按股份比例承担林地使用费,按照“先预付,后结算”的方式,新桥村每年可获得县采育总场支付的股权转让资金占用费、林地使用费等持续性收入近6万元。

“村财收入翻了3倍。”村集体收入的稳定增长,让廖其泉心里有了底气:去年完成村主干道路拓宽,今年完成自然村道拓宽。下半年要沿着省道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出行;明年计划新建一所村老年人幸福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