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我说这五年”主题故事农村文化遍地开花

2017-10-18 10:17:29廖素红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讲述:廖素红 ●整理:乐小丽

我是沙县富口镇文化站站长,刚退休,借《三明日报》的版面向大家讲讲富口农村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从18岁考进沙县富口镇文化站,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大的感触是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追求增加了,特别是这几年,农民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

过去,农村人的休闲娱乐方式就是打牌聊天看电视,几乎没有其他业余爱好。2009年,县老体协推广广场舞,我作为代表去县里学习,因为有舞蹈功底,很快学会了8套广场舞。

镇里出资购买音响设备,召集大家一起参与,没想到只有两名学员报名。大家都不好意思,觉得广场舞是城里人跳的。在我们不断宣传鼓励下,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加入我们的团队,再后来,大爷大叔们也加入了,最多的时候有130多人。

2013年10月,沙县全面启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积极打造基层文化服务品牌。借此机会,镇里将培养了4年的广场舞爱好者组织起来,挑选骨干,成立“舞动青春”广场舞队。这支队伍活跃在庙会、节日等喜庆活动中,参加县里的比赛,获得多个奖项,成为富口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5年,富口创建全省农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镇,扶持村级民俗文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盖竹村两委积极响应,要把村里的小腔戏发扬光大,我们一拍即合。

盖竹村小腔戏由来已久,当地有个说法:男人一辈子至少要上一次台(唱戏)。所以,盖竹不缺会唱戏的人。但是,近年来,由于大量劳动力外出经营小吃,小腔戏已经渐渐没落,昔日热闹的古戏台成了摆设。

为了把这一宝贵的民俗文化捡起来,村里向市、县申请4万元经费修建古戏台,制作展板进行宣传推广。同时,以庙会形式召集会唱小腔戏的群众,动员他们“重出江湖”,将小腔戏发扬光大。此外,利用假期招收村里的小孩当学徒,传承这项传统艺术。在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10月,盖竹小腔戏被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展农村文化需要群众文化队伍,我们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批基层文化骨干、民间艺人和宣传文化志愿者。现在,富口每个村都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共有8支群众演出队伍,成立小腔戏协会,其中小腔戏协会的邓建华被评为三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今年以来,富口以“喜迎十九大”为主题组织策划了4场文艺演出;积极配合推进“半台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新模式,在各村开展活动;以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为载体,开展传统民俗活动;整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红色资源,举办风光摄影大赛、“帐篷节”,推进红色文化建设,让游客“走进来”,文化“走出去”。

这5年,是农村文化发展最迅速的5年,我很荣幸能参与其中。现在,我退休了,把交接棒交到年轻人手里。未来,我相信,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会越来越富足。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