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给空巢老人多一点爱

2018-01-03 13:44:33卢素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晓卿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卢素平

“我把钥匙插一半在门锁上,再用钥匙链捆住露出来的半截,这样小偷就撬不开锁了。”几年前,电视上偶然播放底层住宅失窃的报道后,空巢老人郝荣发明了这种自认为“万无一失”的锁门方式,并每晚“抱”着伙食费入眠……

空巢老人邓顺姬有6个儿子,全在外地工作。2003年老伴去世后,她便开始了独居生涯。问她怕什么?老人说,怕孤独死!

“通讯录”里的子女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82岁老人郝荣,近6年来真实的生活写照。

郝荣是天津人,1958年随丈夫“南下”支持三明建设,曾在翻胎厂工作,育有4个子女。老人的大儿子和小女儿都移居厦门,另两个子女虽住市区,但老人选择独居。几十年来,对她和老伴而言,子女只存在通讯录里。

7年前,郝荣的老伴去世。采访中,老人多次提到因自身腿脚不便,这些年从未上山给老伴上过坟,只能在家里烧些纸钱。轻松的言语中,藏不住对老伴的深切思念。

“儿女都忙,现在他们自己年龄也大了,回来的次数更少了。”郝荣告诉记者,有些时候,她也动过住在儿子家的念头。可是,大儿子在厦门的房子小,里头还住着他92岁的老岳母,挤不下。小儿子的家虽在三明,但因地理位置原因,回个家得爬坡,爬楼,她的腰病厉害,折腾不了。

谈话间,老人拿出早些年孩子给她买的一款滑盖诺基亚手机,小心翼翼地擦了擦。“自己住就怕生病,怕麻烦子女。”她说,现在小儿子每天晚上都会把手机音量调大声,放在床头柜。万一老母亲半夜突发疾病,可以第一时间收到信息。

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小小的两居室收拾得井井有条。“我每天去小巷子里买菜,比市场便宜。隔几天买小半斤排骨,能吃三天。”老人拉着记者的手,絮絮叨叨地说,有些时候,以前的老朋友还会送来些自家种的菜,每次都够她吃上十天半个月。

郝荣信佛,平日里有出门晒太阳的习惯。“就是几个老人在外头坐着,谁也不说话,大家凑个伴。”这时候,郝荣总是拿着一串佛珠手链,一颗颗虔诚地捻着。她说,下个月就是老伴的忌日。这一天,一家人都会赶回来团聚。

“巢”空心不空

“孩子们都很孝顺,一直叫我和他们住一起,我不愿意,自己的‘窝’更舒服。”83岁的老人李洪敏身体硬朗,笑容可掬。

再看看她的“小窝”——50几寸液晶电视、三开门大冰箱、冷暖空调……阳光暖暖地从窗子洒入,丝毫不像独居老人的空“巢”。

“有时候很想他们,特别是孙女,外孙女。”李洪敏也是北方人,曾在清流县军工厂工作。她的女儿移居厦门多年,一手创办了公司。儿子虽在三明,也孝顺,可她就是不愿和他住一起。

在子女的“高压”下,李洪敏能娴熟地使用微信和百度。“他们每天在微信上问候我,得到答复后才安心。”老人说,因担心自己的健康问题,孩子们还要求她每天都要出门转转,和其他老人聊聊天,回家还得做些健身操。李洪敏每天喜气洋洋,生活很惬意。

“我是个幸福的老人,孩子们生活好,不住一起我也高兴。”李洪敏说,自己的外孙女早已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眼看着孙女就要大学毕业,一家子其乐融融。

“再老些我想去养老院,不愿意麻烦孩子。”老人说,因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不同,她不愿和孩子一起居住。也因为自己住习惯了老地方,确实很不愿意挪“窝”。

李洪敏居住在梅列区国防科工办福建省三明干休所,一栋楼共36户,几乎全是空巢老人。“他们都是离休老干部,或者老干部的家属,有退休金,抚恤金,生活来源没问题,请保姆的也不少,就是有些寂寞。”老薛是这栋楼少有的中年人,也是“楼栋长”。他和一名会计,专门负责为老人们发放一些单位的退休福利。时间长了,他成了老人们贴心的“好儿子”。有事没事,他都会到各家转转,了解老人们的生活状况。

一个老人一个家

“以前身体好,不觉得什么,现在会有些怕。”84岁的老人邓顺姬正在淘米,动作有些迟缓,眼神不济。

邓顺姬有6个儿子,全在外地工作。2003年老伴去世后,她就开始了独居生涯。她怕什么?老人说,怕孤独死!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原来住在乡下。有一年闲着没事,上山挖苦笋迷路了,在山里困了一夜。打那以后,几个儿子“开大会”协商,“强行”要求她住进了镇上老二家的房子。

邓顺姬的居住地共两排房子,朝向面对面。里头大多是空巢老人,基本是一个老人一个家。她说,早些年大家身体硬朗些,都会出来聊聊天,摸摸牌。这几年下来,老邻居们离世的离世,重病的重病,能出来唠家常的越来越少。

“现在我有点害怕,哪一天死了都没人知道。”前几年,邓顺姬听说一位空巢老人死在家里,好几天后儿子们才发现。消息传开后,住在附近的老人们有些人心惶惶,他们害怕不得善终。

“有段时间,我们这些老人都在讨论这个事。白天的时候,能出门的,都很少待在家里。后来,几个儿子把电话装在我床边,有什么问题伸手就能打电话,安心了不少。”

81岁的徐雅琴早已满头银发。“年轻的时候我就死里逃生过,不怕死。”老人说,自己离婚后再婚,一生没有亲生儿女。虽然老伴已经不在了,但因为是离休干部,她作为家属,每月还有500多元抚恤金,生活勉强可以维持。

采访当天,彩男发屋创始人庄彩男正上门为老人免费理发。“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给我的帮助很大,她们会常常来看看我。”徐雅琴说,老伴的儿子也把她当成半个母亲孝顺,此前会偶尔过来照看。现在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今后,儿子会和她常住。

说完这些,老人的脸上有些喜悦。

空巢现象谁之痛

“父母年纪大了,单独在家,谁放心得下?”2015年,宁化县徐阿姨的儿子考取了厦门市公务员,落户买房后,因房价一路攀升,仅有的70平方米小两房,勉强够夫妻二人和正在念小学的孩子居住。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感受到儿子“光宗耀祖”的喜悦后,徐阿姨和老伴开始了空巢老人的生活。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子女住房条件紧张等条件约束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不在少数。此外,因子女在外地求学或工作需要在异地就业就职、子女婚嫁在异地成家、与子女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有差异为避免冲突等原因,造成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也很多。更有甚者,少数空巢老人是因为子女赡养老人观念淡薄所致而独居。

“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大部分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数老人是因为自己的主观原因想独立生活而与子女分开居住。”三元区富兴堡街道富兴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洪丽清说,尽管大部分空巢老人理解并习惯了子女不在身边,但他们迫切希望与子女保持更多联系,得到子女更多关怀。

洪丽清说,三明是1958年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当年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如今50多年过去了,很多老三明建设者并没有返回故乡,身边除了子女,极少有其他亲人。但他们的后代,很多去往北上广、福州、厦门等发达地区谋生,甚至到国外发展。虽然子孙在大城市购置了新房,但大多数老人们乐意留在三明,他们成了这座城市里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

“这些空巢老人就算经济压力不大,他们也害怕生病,更怕孤独。”洪丽清说,在富兴社区,此前乐龄家园、康禾养老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还未建成时,老人们只能守在家里等电话,看电视。这几年,我市各类养老新模式出台,养老设施健全,老人们有了自己的空间,不仅有场所看书、打牌、聊天,还有专业人员教他们唱歌、做操,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关爱空巢老人:需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

数据统计,我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增速较快、高龄化、空巢化、少子化趋势明显。截至去年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46.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1%,高出全省平均数0.4个百分点。

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我市空巢老人现象不断涌现,“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似乎只能成为时下老人们的美好愿景。如何化解空巢老人的生活之忧?

邱菊珍作为基层一线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曾经在社区工作17年,担任社区主任职务,2012年调入梅列区列东街道办事处工作。如今,她负责梅列区空巢老人的摸底调查工作。

邱菊珍说,目前,针对心灵孤独、日常生活无人照料的高龄空巢老人,我市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采取志愿者和社工联动的结对帮扶方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服务、紧急救助、健康保健等服务。

每次“家访”,邱菊珍都大包小包带上些面条、鸡蛋、小面包等物品。“只有有人探访,老人就开心,和你唠叨个没完。”邱菊珍说,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除了定期提供一些急需的生活用品外,还会陪同老人们聊天解闷,并动员身体好的老人积极参与社区文艺活动,充实精神生活。

“我们每个月15日定期上门为东安社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理发,也同时看看老人们有没有其他的需要。”庄彩男是五星级志愿者,2017年4月,“彩男爱心公益联盟”成立,集医疗、理发、心理咨询等各类志愿服务于一体,社区老人们得到的帮扶更加全面。

“归根结底,老人们最需要的还是子女的陪伴。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邱菊珍说,目前,我市在农村养老方面启动“三自三助”养老模式,也兴建了不少农村幸福院。在城市养老方面,老人们既可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也能选择各类养老机构。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给空巢老人们提供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