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明一历史文化名村的“鲁班”

2018-04-20 10:23:19王长达 刘岩松 杨开长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元岩前忠山的许多老房子是庄盛福修的,这是他雕的大梁。



庄盛福修的三元忠山无碍斋。

三明日报记者 王长达 刘岩松 三元记者站杨开长文/图

中村回瑶,东牙溪水库边的小村,这里的宋元明古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的三明古窑博物馆,是座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到这可了解三明陶瓷历史,可欣赏闽中明清古宅风韵,别有一番情趣。回瑶村的文物协管员林炳坤介绍,这幢老房子来自尤溪,是请三元的木工老师傅花了大半年重装好的。

老木匠住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名叫庄盛福,今年77岁。

做木匠60年

行走在忠山村的石板古街,先贤祠、杨氏楚三公祠、陈氏绳武堂、永兴庵、隆武桥、蒙古墓等古迹散布在街边。庄盛福说,过去忠山全都是老房子,这三十多年建新村,拆了不少老房子,建了小洋楼。

忠山,原名十八寨,早在唐代会昌年间,村民就集资兴建永兴庵,元明清时期这里文风鼎盛,留下了众多古迹。雕梁画栋的古屋在庄盛福心头深深扎下了根。

庄盛福开始当木匠,是1958年,十万大军参加三明建设的年代。老庄回忆说,当时听说三明建钢铁厂,他就去当民工,可挑了几个月沙,也没当上钢铁工人,有一回三明建筑公司的木工师傅招徒弟,他就入了鲁班这一行,师傅叫马义云,列东人,是当时手艺最高超的木工师傅,带过50多位徒弟。“师傅走了有三十多年了,师兄弟都老了,都已七十多岁了。”老庄说。

当学徒,从劈木、刨板开始,他跟着师傅,边看边干,慢慢摸出了门道。建筑队最初盖公房,建假墙,搭天花板,作楼板,他开始入行。在队里干活,每月15元,伙食费就要交12元,加餐还得自己掏钱买东西吃,一个月下来剩一分钱都难。在建筑队学了两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私人盖房多起来,建筑队开始给私人盖木头房子。到了1964年,他出师了,没再跟师傅,自己揽活干。盖木构民房子,活最多的时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忠山、曹坑、溪口、大源、眉山一带许多农房多是他盖的。

那是大集体时代,木匠算副业,自己组成木工帮,三植的农房,六七人花个八十多天就盖好了,一天工钱2.2元,但2元钱要当成副业款交给生产队,折算成工分,所以木匠活也只能养家糊口。



庄盛福画的“吞天兽”。



闲暇时,庄盛福用铅笔勾画出各种木雕图案。

雕木成金的好手

跟着老庄逛忠山古村,他指指点点:“那些老民房都是我盖的。”2014年5月,忠山村民房失火,32幢上世纪六十年代盖的木头房子烧毁,所幸十八寨古民居的核心区保存完整,未受到影响。看着那烧焦的屋架,老庄忍不住叹息——那其中有他的心血。

走进老庄住过的老房子,这也是当时他亲手盖的,美人靠、雕花大梁,依稀透出昔日风采。

老庄手巧,最拿手的是雕花。他掏出一个满是破洞的红布包,里头是25把刻刀,这是他雕花用的,有铲子、戳子、凿子,形状各异。“这是拉底的,那是拉线的。”他比划着。这样的刻刀,老庄有50多把。正是用这些刻刀刻、凿、雕、磨,让木屋的梁枋、窗格、花板浮现出繁花似锦、龙凤呈祥等无数生动的图案来。这些刀他用了几十年,最老的一把小圆戳,是他还在跟师傅时就用的,已用了五十多年。老庄刻花功夫好。前些年村里修复“无碍斋”时,浙江来的工匠不会刻花,村里只好请老庄出马。

修庙修祠遍及周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自建房普遍用钢筋水泥,木匠活少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是三明古建筑修复队队员。后来修复队解散后,他依然在三明这一带修祠修庙。在忠山,他修了无碍斋、陈家祠堂、庄氏祠堂等;还修过明溪紫云、三元格氏栲、永安大湖的庙、梅列列西天后宫,最后一次是2013年到宁化修庙。无碍斋门头斗拱高耸、飞檐展翅,那是老庄的手笔。“外地的弄不来,这几年就没有去。”老庄说,我省古建筑专家、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研究所李建军教授年前曾约他去北京接一个活,但他有顾虑,没有答应。

这些年他做的最大工程是2006年修回瑶的三明古瓷博物馆。这是一幢闽中清代古建筑,拆来时好几车,乱七八糟的,并不是完全来自同一座房子,并且没有编号,堆满了村里的整个电影院。老庄接手后,带着大伙将好的构件挑出来,可以用的就想方法补起来,弄了一个月才把材料找好,花了大半年,1000多个工,终于补好了。



这些刀具就是庄盛福雕刻木雕的宝贝。

手艺快失传了

庄盛福一手的木匠手艺,但儿子并没有学会——“学手艺,也要有天份的。”他带出了20多个徒弟,最年轻的也五十多岁了,他小舅子罗立发今年55岁,十七八岁跟着他学,会做整屋的大木,也会雕花之类的细木,算是他的得意弟子。“技术跟我差不了多少。”老庄说。

现在村里的木匠大多没事做,老庄叹息说,也没有年轻人学了,手艺快失传了。

忠山是文化古村,当地时不时有些文物修复的活。但当地的木匠都是六七个人临时组队的,接不了这活。“人家浙江来的成立公司,注册资金就是六七十万元。我们虽然工钱比他们少一半,但拿不出计划书、设计图,包不了工程。”黄立发说。

没活做了,年纪大了也做不来,老庄并没闲着。每天,他坐在自家的小卖部里,就用铅笔在纸上勾起了刻花图案。“以前做刻花,都不要草图的,就是在木头上钩出轮廓,就开始雕了。图案都在我脑袋里。”老庄拿出一叠自己画的刻花图案,有几何图案、龙凤花鸟、珍禽异兽等各种图案,各有寓意,其中一幅怪兽的图案,面目威严,颌下伸出长舌。“这叫吞天兽,很贪吃,东西吞到后面吃不下去,就只好伸出舌头来给人当脚。”老庄说着。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猊狻”“饕餮”吧。

“我没文化,小学才读到四年级,画不好。”老庄很谦虚。

远去的三明古建队

庄盛福曾经在三明古建筑修复队工作。记者从市文化部门了解到,三明古建筑修复队原属市博物馆,前些年已撤销。市博物馆退休职工徐明焰是古建队的负责人,2008年退休。

老徐说,1983年正顺庙大修,组织了庄盛福等一批三明本地老工匠运用老工艺进行修复。2006年正顺庙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市里以这些人马为班底成立了三明古建筑修复队。从1992年起全省各地重视修复古建筑。三明古建筑修复队作为当时全省文化部门唯一的专业古建筑修复队伍,走遍了三明、将乐、永安、大田、沙县、南平、建瓯、宁德、福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从事维修工作,其中包括福州三坊七巷、厦门南普陀大殿等,这支队伍既会设计,又会施工,在全省很有名气。2006年全国古建筑维修设计施工资质评定,福建获得6个资质,设计、施工各3个,为二、三级资质,其中三明古建筑修复队是唯一一家同时具备设计、施工资质的单位,均为二级。三明古建筑队最多时有十三四人,一般是五六人去做一个项目。老徐说,在省内,莆田的木工会做细木(木雕),福州的会做大木,而三明的两种都会。现在三明的古建筑工匠大多老了。作为专业人士,老徐近些年受聘在漳平为当地古建筑修复做顾问。

采访后记:

三明建筑木雕期盼重现风采

福建、浙江、广东是我国三大木雕重要产区。我省各地传统民居、庙宇等都有大量木雕,这是福建木雕艺术的珍贵遗产。闽南地区以泉州建筑木雕为主,带有海洋文化的闽南特色;闽北地区以三明为主,形成内陆地区的建筑木雕特色。泉州晋江“潘山庙宇木雕”参与我国台湾三百多座庙宇修建,为两岸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现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三明的建筑木雕却渐渐衰微。希望有识之士能借鉴泉州的经验,重视挖掘三明建筑木雕这一瑰宝,加以提升,建好传承梯队,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组织队伍,对外承揽工程,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三明,重焕生机。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