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全民健身的年代记忆

2018-08-14 10:46:02蒋亚明 李雪颖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50多年来,全民健身不断增强新的活力,健身方式更加多元,健身场地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引领人们走向健康幸福。

五十年代难忘广播体操

说到全民健身,对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郭建忠来说,带给他的不仅是强壮的身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今已经六十有余的郭建忠不仅身体很好,而且人也非常开朗。用他的话说,这都与坚持健身分不开。

对他来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每天做工间操,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广播体操。“那时,每天固定的时间,不管是干部、工人,还是老师、学生,大家都会在一起做广播体操。像我们工厂,有块很大的操场,广播操的音乐一响,大家就像听到召唤一样,纷纷跑到操场。有的单位没有操场,就在楼道里、办公室里做操。甚至连在农田中耕种的农民,也会在地头上三五成群地做操。”对于广播体操,郭建忠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

六十年代游戏就是最好的运动

健身在当下已经是非常火热的一个词语,一项日常要进行的全民活动。但是在六零一代人的眼中,年轻的时候似乎还没有那么重的健身色彩,也没有对自己日常的运动做出这样一个定义。今年54岁的苏云霞出生于1964年,她说:“现在的这些晨跑和晚练是那时候我们上下学路上的交通方式。”

六十年代,公共交通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因此走路和骑车上班就成了他们日常的“健身方式”。苏云霞说:“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还是有很多运动的,比如女孩子一下课就非常喜欢去跳皮筋和跳房子,回家的时候也和胡同里邻居家的小孩子一起跳。”

除了跳皮筋外,还有很多都是苏云霞记忆深刻,并因此练就的一身童子功。她说:“除了跳皮筋,还有就是像滚铁环和抽陀螺。原来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所以想要掌握铁环不倒也是一门技术。而陀螺也不像现在市面上卖的那种带灯的,都是需要自己用小刀去慢慢削陀螺,而且需要保持它一直旋转并且去撞别人的陀螺。”

六十年人的童年似乎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度过的,扔沙包、踢毽子、斗鸡等各种活动,每天在快乐中保证了很强的运动量。

七十年代尽情释放孩子的天性

对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那批人来说,“健身”这个概念其实是在成年之后才渐渐进入自己的意识中。

北京39岁的建材城经理刘健说,虽然自己现在是个比较执著的跑步爱好者,属于健身人群中的一员,但他意识中的健身其实只是“玩”,尤其在他的青少年时期,大家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完全是出于天性,并不像现在有些人是为了健康或体型才去健身,“现在有点太功利主义了”。

刘健小时候住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小学三、四年级,他“疯”了一般地迷上乒乓球,那时很多男生也都和他一样,大家书包里除了书本外,乒乓球拍、乒乓球是必备的。“那时我们一下课就把课桌清理干净,中间竖起铅笔盒当球网,在小小的课桌上打上个几分钟也觉得满足,痛快极了。”刘健说。

为了打乒乓球,那时的孩子想了很多办法,父母单位的活动室、胡同街道的大石台、家里的八仙桌……只要能打球的地方和资源,都被他们开发和利用起来。“那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电子产品和玩具,大伙儿比的就是球拍、球鞋这样的运动装备,我就攒了好久的钱买了一只红双喜的乒乓球拍,每次拿出来时满足极了。”刘健对那个物质还相对匮乏的年代中的欢乐总是难以忘怀。

除了条件不如现在外,刘健觉得那个年代的孩子还是幸福的,“那时我们的压力真的不大,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课外班要去上,大家除了上学外,课外有很多时间可以聚在一起出去疯玩。”而最重要的是,家长、学校对于孩子们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也是开明、开放的,只要自己不过分,大多都是默许和支持的。

八十年代百姓运动形式欠丰富

“儿时印象中的全民健身应该就是广播体操、运动会,还有天桥下扭秧歌的爷爷奶奶了。”这是85后北京姑娘李馨然印象中的全民健身。

李馨然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十分酷爱运动,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篮球都有所涉猎。李馨然说,那会儿上学的时候,感觉班上的女生都不太爱运动。初中体育课上的800米是大家最恐惧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有运动底子,800米对于她来说并没有那么恐怖。到了高中,没有接受过篮球、足球业余训练的李馨然,竟然成了班级女篮、女足比赛的主力。“虽然我们的成绩一般,但是重在参与嘛。”李馨然说。

在李馨然的记忆中,广播体操和运动会占据了她大部分的全民健身记忆。她回忆说,那时候作为工间操和课间操,广播体操绝对是最红火的项目,人人都参与其中。而运动会更是大家最期盼、最热闹的记忆。参与的人提前好几天就在操场加练,没有参赛项目的就肩负起写宣传稿的重任。运动会是体现班级凝聚力的最好时刻。

九十年代追逐流行 兴趣为主

最近孙磊的朋友圈更新得很勤快,外面热浪滔天的时候,他不是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就是在泳池里畅快自在,朋友给他点赞评论说他这是“要迈入健身达人的行列”。其实孙磊大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酷暑,健身房和游泳池成了他的避暑胜地兼运动场。“我入夏以来一直在减肥,身边很多朋友都办健身卡,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办了,毕竟健身房的器械齐全,还有教练可以指导。”

1998年出生的孙磊相较父母那一辈接触到新鲜事物更多,周边的环境也更好,只要他想玩随时都可以玩起来。孙磊说:“我们家是三代同堂,我小姑姑没结婚时我们都是住一起的,小时候都是姑姑带着我玩。我记得我们家里有乒乓球、羽毛球、足球,为了哄我,姑姑带着我在胡同里打羽毛球、踢足球,还对着墙打乒乓球,这大概是我最初的运动记忆了。”

零零年代体验更多新潮运动

“我们这一代感知全民健身可能更多是来自学校体育吧,因为都还在上学。”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一的学生廉正,生于2002年,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不忘拿着足球“耍酷”。“好踢、快乐、开心,感觉踢球特别帅,我从小打乒乓球,后来到了初中老师发现我有足球天赋,就让我加入学校的足球队。”廉正说。

廉正也非常喜欢参加青少年的体育赛事,他觉得赛事给人的震撼和成长是多方面的。他认为在比赛中,那种热烈紧张的氛围除了能让运动员受到鼓舞,增强体育锻炼的热情,而且锻炼抗压能力,对人生也大有裨益。“尤其是青少年赛事对全民健身的带动作用其实是很大的。通过青少年赛事,不光观众能感受到运动的魅力,爱上体育,其他同学帮我们加油,也融入了运动中,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因为我的缘故现在变得比我还懂球,变成了全民健身的一员,所以全民健身的群体通过这样的赛事能够不断壮大。”廉正说。

(蒋亚明 李雪颖 李金霞王灿 顾宁 刘昕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