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红军万岁

2019-06-17 11:08:51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三明日报记者 曾凤清 刘莉婷 郑丽萍 俞杰 刘岩松 詹铁笛

“红军万岁!”凤凰山上的呼声,似乎穿越时空,在这片红土地上久久回荡。

红军街上的青石板、五通庙前的老樟树、老祠堂里的旧标语……走进宁化县淮土镇凤山村,这块被当地人习惯性称呼为“凤凰山”的红土地上,无处不在提醒着人们,这满满的红色记忆。

据党史资料记载,1929年,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从江西入宁,途经淮土凤凰山,并在此安营扎寨。1934年10月中旬,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开始踏上前途艰险的万里长征。

信仰不灭

“当时村里到处都是红军。”百岁老人王荣榜回忆说。1929年,他11岁时,村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军。庙里、祠堂里住不下,红军就向老乡借来门板,睡在大街上,第二天,又早早地把门板给老乡装回去。

“红军来了,打了土豪、分了田地,我们穷苦老百姓才吃上了饭。”90岁的老阿婆李三岗一提到红军,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王荣榜说,红军来的第二年,就给村里的穷苦老百姓分了田地。不仅如此,红军还在当地办了列宁小学,让像他这样的农民子弟走进了学堂。尽管在红四军看病所旧址的外墙上,“贫民看病不要钱,焚烧田契借约”的标语,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早已不太清晰,但是在王荣榜的脑海中,红军免费为自己和家人治病的回忆,却从未因时光的流逝而模糊。

军爱民,民拥军。红色的信仰,就此在淮土人的心中升腾。“韭菜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在凤凰山,老人们几乎都会唱这首扩红歌谣。当时的淮土,年轻人踊跃参军,成为“扩红模范区”。

58名成功到达陕北的宁化子弟中,黄承衍是唯一一名淮土人。据他的儿子黄永昌介绍,父亲原来是地主家的长工,1931年加入游击队,而后进入第九军团担任通信员。在一次完成送信去于都的任务后,由于无法返回第九军团,黄承衍就地编入总部警卫营,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直面敌人拼刺刀、强渡大渡河、拄着拐杖行军、一次次的负伤……黄永昌对父亲讲述的每一个长征故事,都记忆犹新。

在黄永昌的耳朵上,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缺角。父亲告诉黄永昌,这个“印记”正是父母刻意给他留下的。原来,黄永昌原本还有一个哥哥,但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父母忙于打仗,无暇顾及幼儿,哥哥在3岁时早夭了。等到黄永昌出生后,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避免发生在哥哥身上的悲剧重演,刚出生的黄永昌被寄养在了河南老乡家里,父母为了战后相认,只好忍痛将他的耳朵剪去了一小块。

“有人曾经问叔公,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最后一战,后怕吗?后悔当红军吗?叔公很坚定地说,如果自己有能力,当年一定会去找部队,继续战斗。自己不怕死!”站在“红军万岁”4个大字前,曾令传说道。曾令传的叔公曾繁益是湘江战役中的幸存者。当年,红三十四师一零零团团长韩伟率部队完成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后,被敌军切断渡江的通路,只能且战且退,当退到宝界岭山顶无路时,韩伟带着几名战士砸断枪支,纵身跳向身后的悬崖。曾繁益就是这几名战士中的一员,那一年,他只有18岁!

很幸运,曾繁益被树枝挂住,之后被当地猎户救起。可是,余生之年,老红军没有庆幸自己的生,反倒痛惜未能与长逝湘江边的战友同在。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