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西际,高山上“闪闪的红星”

2019-07-19 11:23:13王长达 林文斌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旧址

西际余氏家祠树德堂当年是红色物资储备站、红军工作团住地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物资转运路线图

余宁助客栈旧址

三明日报社部分党员在参观当地红色博物馆

老屋开辟成红色博物馆

这座石拱桥连着红军路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儿童团员潘冬子历尽艰险为红军送盐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三元区革命老区村、中央红军村西际,也流传着当地百姓为红军送盐的故事。当年,西际是红军情报传递、信息联络、紧急物资输送的重要转运站、中转站。

成立红色交通站

西际位于莘口镇东南部,距离市区18公里,海拔400多米,村西有大瀑布,故原名“西漈”。

西际有古道连通永安、大田,当年商贩往来,十分热闹。村民余宁助开了家客栈,10多平方米。下方是打铁铺,铺主外号“武斗士”,来自江西瑞金。两个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当时,国民党围剿红军,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实施经济封锁政策,实行食盐垄断,尤其在福建设立重兵把守,切断闽南到江西的运输线,中央苏区食盐紧缺,食盐已成为军民救命的战略物资。

西际位于闽南与闽西的中间地带,常有偷运食盐的小商贩过路落脚。1933年春节,武斗士回老家过年,随手带去一些盐。在中央苏区红九团当连长的二舅见到这宝贝,非常激动。当夜就动员外甥秘密加入红军,为革命出力。两人合计在西际成立红色革命物资中转站。

年还没过完,两人就来到西际,余宁助被发展成西际最早的党员。经余宁助和武斗士四处发动,余和顺、余颜柱等参加革命,成立秘密农会,开展抗租抗粮斗争。

就这样,西际有了最早的党支部,余宁助任支部书记,武斗士任副书记。两人以余宁助客栈为革命秘密会点,向周边商贩收集苏区急需的盐等物资,同时收容被白军追击的红军战士,带领西际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开辟出一条红色物资交通路线。

保卫红色交通线

从1933年起,在红军独立7团、独立9团发动下,西际党支部、农会和苏维埃政府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布匹等物资,存在村中的余氏家祠“树德堂”内,达到一定数量后,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途经柳城、溪口渡口、岩前增坊,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当时大路有国民党军驻守,只能从小路走。但山上到处是土匪,西际成立赤卫队,十来个青壮年结伴上路,保证了重要物资的安全运送。

交通站虽然注意保密工作,但国民党特务还是发现了这个秘密。当时大土匪卢兴邦驻守莘口,对此非常重视,派出堂弟卢兴木,带领一个连进驻渡口,加强封锁。中央红军长征前夕,1934年9月23日中秋节中午,余宁助率领西际村民与红军游击队发动奇袭,一起端掉敌穴,并击毙卢兴木。

直到长征前后,这个物资采购站为中央苏区运送大量紧缺物资,为中央红军军事斗争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西际村民支援红军,遭到国民党报复。1934年5月19日上午,数架国民党飞机飞临西际上空,在当地特务引导下,对村庄疯狂扫射,并投下了五枚炸弹,当场造成村民一死一伤,一枚“硫磺弹”落在村里燃烧了三天三夜,全村成了火海,幸运的是树德堂奇迹般地保留下来。至今,村里的大树上还留着炸弹碎片的划痕,村后山可见炮弹坑。

红军曾三进西际

当年,红军曾三进西际。村里的红军纪念博物馆里有一面当地收集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三十二师”军旗。

1933年1月,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奉命调到中央苏区,与中央红军第三十一师会合,组成红十一军,归红一方面军指挥。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共4500余人。该军成立后即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6月,改编为红七军团第十九师。第五次反“围剿”期间,1934年5月25日至28日,这支部队在列西强渡沙溪河,设伏碧岩铺,激战沙县湖源深坑岭,聚歼敌一旅两营。

1934年5月,红军独立第9团一部解放西际,留下一个工作团驻扎在树德堂,指导西际人民开展建党、建政、打土豪、分田地、武装斗争、参军支前等革命斗争,开辟西际红色区域。树德堂外墙曾是红军和乡苏维埃布告张贴处。

1934年6月下旬,红军最后一次进西际,200多名战士就在露营地住宿。由于军情紧急,红军在此仅住一个晚上就离开了。陈朝据、余先金、李先书、余文贵等十余名西际青年参加红军,后来这些人都牺牲在长征湘江战役中。

余宁助、武斗士等人据说也随红军走了,不知下落。

高山上走出脱贫路

“红星闪闪放光芒”。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西际百姓不屈不挠,用双脚走出一条红色交通线;改革开放后,西际人坚持开荒种桔,在高山上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改革开放前,西际是出名的贫困村。7000多亩山地,荒山6600亩,通向外界的只有一条泥泞小路,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只能用肩膀扛。全村农业总产值不到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由于贫穷落后,140多户农户就有30多人是光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西际,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向荒山进军,开荒种桔。到1996年,果园达900多亩,运用高位嫁接技术种出的特早优质蜜桔提早2个月上市,让村民尝到甜头。

1996年5月,习近平同志来到西际村调研,提出“希望西际村发展步伐再大一些”“干部要因地制宜,带领村里的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高位嫁接办法很好,可以帮助村民发家致富”等殷切希望。

20多年来,西际人牢记这些嘱托,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开荒种果、科技兴果,柑桔产业不断发展,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先进村镇、全国柑桔学术年会金奖、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全村建设4期新村,180户中绝大多数住上“小洋房”;2018年全村种植柑桔5240亩,实现村财收入32.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万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4.1倍和11.1倍。2017年,村里唯一的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乡村振兴再出发

1996年底,沙阳至西际3.3公里山路修成3.5米宽的水泥路,这是三元区第一条通往建制村的水泥路。2016年,西际村将这条路参照市级双车道标准拓宽到6.5米宽。2016年以来,西际村共投入资金168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万里生态水系、莘大线等民生项目,统筹推进垃圾清运、污水治理、农屋整洁、河道治理工作,探索建立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

新时代,乡村振兴吹响进军号,西际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打造福建省优质蜜桔基地、城郊休闲旅游目的地、红色爱国教育基地,将果园采摘、红色教育、生态观光等融合起来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实现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振兴”。

西际,这个高山上的古村,在新的时代,如同“闪闪的红星”更加熠熠生辉……

(三明日报记者 王长达 林文斌 三明日报三元记者站 杨开长 黄柳青 文/图)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