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血染苏区 红旗不倒

2019-09-24 10:31:35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人民进行了疯狂的屠杀和抢掠焚烧。但在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下,三明各地留下来坚持武装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等革命力量,依靠苏区人民支持,勇敢决绝地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涌现出了“拐子金”赖水金、“丐食牯”罗瑞珍、苏区模范干部杨志和等一大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草根”英雄、革命烈士。

赖水金出生于1882年,归化县(今明溪县)雪峰镇人,由于小时候患病致疾,成了拐脚,因此被称为“拐子金”。

1931年,红军进入归化,为配合红军巩固和发展苏区,赖水金积极参加县农会活动,参与建设红色政权,帮助红军筹粮筹款。这年夏天的一个深夜,赖水金带领县游击队和部分群众武装,趁着民团头子叶大增大摆宴席、花天酒地之机,包围叶大增的家,愤怒的群众手执土枪、长矛、大刀

和棍棒,砸开大门,吓得叶大增越墙逃走,赖水金指挥群众点起火堆,烧毁契约,开仓运粮,为红军筹集物资。有一次,他发现一些分到田的穷苦百姓,既不敢来耕种,也不敢去收割。于是组织赤卫队员和地方红军前去帮忙,直至将稻谷晒干后,分送到那几户农民家里。被欺压惯了的穷苦百姓终于明白:只要我们穷人团结紧,哪里还怕土豪劣绅?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撤离闽西苏区。时任县委副书记的赖水金,受闽赣省委指派,承担主力红军转移任务,在掩护红军主力西行到宁化后,组织决定让他秘密返回归化开展游击战斗。主力红军转移后,国民党还乡团对苏区实行了残酷镇压,大肆捕杀苏区干部和群众。由于叛徒的告密,赖水金在途经城郊王村桥时不幸被捕,在狱中,民团头子叶大增对他威逼利诱,百般折磨,而赖水金不为所动,从头到尾都没有吐出一个字。

1934年11月,敌人将赖水金押到县城东北郊岭干山头,把他捆在一棵大树下。在遭受严刑拷打后,丧心病狂的敌人,将他的肝脏取出,高高地悬挂在归化县政府大门上,足足挂了7天7夜,牺牲时他仅52岁。

在永安安砂,也传扬着一个名叫“丐食牯”的贫苦青年,用鲜血和生命守卫革命火种的感人故事。

“丐食牯”原名罗瑞珍,出生于永安安砂镇江村的一个贫苦人家,年少时,他的兄弟被卖偿租、父母撒手而去,由此沦为孤儿,常年风餐露宿,四处行乞糊口,被乡里人称为“丐食牯”。为求生计,罗瑞珍常到安砂街上或渡口打零工,后入赘石碧村,以肯吃苦、热心肠日渐获得了石碧村民的信赖。

1931年起,红军部队经常到安砂筹粮、筹款,但还只作短暂停留。哪天能像苏区一样,打土豪、分田地,耕者有其田,老百姓当家作主,安砂人民盼望已久。

1934年3月,红军独立七团一营由归化经胡坊攻占安砂,攻其不备将驻守安砂的军阀卢兴邦的两个连击溃,与准备攻占永安的红七军团相呼应,打通了永安通往苏区的水上交通动脉,并驻扎下来。同月,红七军团在石碧、曹田和水碓分别成立了乡苏维埃政府。其中,石碧民众尤为积极,红七军团参考了群众推荐,确定罗瑞珍担任石碧乡苏维埃政府主席。

罗瑞珍负责组建赤卫队、领导工农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他带头插标分田,把地主霸占的田地分给群众;他带头开仓放粮,把地主家的粮食一户一户送到群众家中。他常说:“有事找我‘丐食牯’,有红军为我们做主!”在他的影响下,广大群众在村里组织了“听风队”、妇女会、儿童团,主动守路口、查路条、送情报,积极支援红军战斗。

1934年8月,田野里稻谷渐渐转黄成熟,此时红军因战线需要开始调防,撤出石碧后,此前逃窜的地主带着武装力量“红带会”伺机预谋反扑。罗瑞珍身先士卒带领赤卫队员冒着被国民党军和“红带会”报复、捕杀的危险,不分昼夜帮助群众抢收粮食,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把300多担粮食分别送到了百姓家里。红军长征后,白色恐怖加剧,“红带会”异常嚣张,对赤卫队实行围追堵截。赤卫队进入山林坚持斗争,一直到10月,因不断损兵折将,又缺衣少食,处境愈发艰难。有一天,罗瑞珍的行踪被发现,敌人立即派出大批人马团团包围,终因寡不敌众,罗瑞珍在邓家湾乱石坑落入敌人手中。

土豪劣绅吴汝祝闻讯赶来,为了泄愤,把罗瑞珍绑在乌桕树上,一阵又一阵地毒打。罗瑞珍脸上身上被打得皮开肉绽,满是鲜血,多次昏死过去。丧心病狂的敌人还把他的左耳割下,站在一旁的恶霸吴长万捡起耳朵,往罗瑞珍的嘴里塞。不料,罗瑞珍顺势咬断吴长万的手指。吴长万和吴汝祝气急败坏,指挥一众匪徒,用大刀凶残地向“丐食牯”罗瑞珍砍去。

英雄就义惊天地,仰天长笑振山谷,“丐食牯”罗瑞珍用23岁青春,宣示对红色信仰的忠诚,乱石坑中的那棵乌桕树,见证了这惨痛悲壮的一幕。罗瑞珍的笑声中,充满着对敌人的蔑视,充满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不革命就没有出路”,泰宁苏区模范干部杨志和既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

杨志和是泰宁城关人,祖籍长汀。清朝末年,他的父亲杨官云为躲避地主压迫,逃到泰宁城关,栖身于城隍庙中,以抬轿、打柴为生。1913年,杨志和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7岁那一年,他母亲改嫁给当地一个砖瓦匠,他就一直随其继父学制砖瓦、艰难度日。

1931年6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红6师政委彭雪枫率部解放了泰宁县城。杨志和率先参加了工会和赤卫队,并当选为泰宁县城市区西南乡革委会主席、中共泰宁支部书记。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当地有个名叫萧草堂的地主住在城隍庙附近,为了不被打倒,他专门拿着一大包银圆到杨志和家中,向其求情。杨志和当场拍案怒斥:“当年我的父亲为你抬轿子,累到吐血而死。一直以来都是你剥削我们、压榨我们,我们向来势不两立!”

在红6师工作团的帮助下,全城工农群众大会在泰宁城隍庙召开了,杨志和任审判长,并以自身的苦难家史现身说法,号召大家:“和地主、豪绅划清界线,坚决革命不动摇。”在审判会上,作恶多端的7名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头子被处以死刑。

1931年7月9日,红军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回师赣南,泰宁县城被国民党泰宁县民团占领。此后,城区保卫团团总周老龙大搞反攻倒算,

关押苏区干部、打死赤卫队员,当地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到了1932年10月,红22军收复泰宁,杨志和率县乡干部重返县城。他下定决心,组织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全力歼灭周老龙为首的反动武装。最终,在当年重阳节晚上,他们在奔袭中将周老龙歼灭,被捕的区乡干部也被成功救出。

1933年3月,杨志和担任泰宁县委委员兼城市区委书记,10月25日又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巩固红色苏区,他奉命率领县、区、乡干部和地方武装,组成武装工作队,去开辟县城周围及将乐县的余坊、马嘶等地,组建红色政权,发动打土豪、分田地,并开展扩红、筹款、支前等运动。1934年1月初,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攻下了沙县、将乐等地。杨志和又受命组织并率领泰宁千余工农群众,前往运回缴获的大量食盐、布匹、医药和日用品。他冒着敌机轰炸,身先士卒,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泰宁县城于1934年3月陷于敌手。县委率领县直机关和各区游击队400余人,经梅口、弋口、双坪抵达龙安,坚持游击斗争。8月12日,队伍离开龙安,被编为闽赣军区18团3连,在归化、清流、宁化和闽中一带打游击。1935年3月,组织上派杨志和潜回泰宁县城同转入地下斗争的同志联系,并提取活动经费。当他隐蔽在水南砖瓦厂时,因坏人告密,杨志和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历尽酷刑,坚贞不屈。3月10日,泰宁县城西门外刑场,杨志和高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慷慨就义,时年27岁。

在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赖水金、罗瑞珍、杨志和只是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重大牺牲的缩影。自1928年夏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拼搏、前赴后继,坚持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直到1949年解放,赢得了20多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三明市委办公室、三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