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要闻 > 正文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故事汇㉓——“我要永远跟党走! ” -- 老红军李宽和

2019-12-25 11:03:02   来源:三明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红色故事汇第23集.mp3

1988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李宽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并享受正军级待遇。此前,1955年,李宽和被授予上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大校军衔。红军广场上,一块刻着“宽和耀民”四个大字的石碑静静矗立。“宽和”,即老红军李宽和;“耀民”,则是他的妻子刘耀民。

他们的大女儿李芃,应邀远道而来参加揭牌仪式。她说,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要永远跟党走!”

1962年,李宽和在广东省军区。

引燃革命火种

李宽和,1913年出生于长校镇长校村。他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为了养家糊口,在李宽和12岁那年,父亲李耀文背井离乡,来到宁化县曹坊镇,在曹屋村落脚当了佃户。

“我家迁居曹坊后,父亲在当地当帮工,我在上曹国民学校当堂丁。学校每年除管吃饭以外,只付给我100毫银工资,过着衣不蔽体、食难糊口的生活。”李宽和生前回忆。

曹坊与长汀、清流两县接壤,山林茂密、沃野千顷,本是“粮仓”。但在旧社会,曹坊群众的苦难一样深重。有压迫,就有反抗。1930年6月,曹坊地下党开始酝酿组织农民暴动。

此时,红军正向闽西进军。暴动前夕,听说红军到了长汀,当地一名地下党员便叫李宽和送信到长汀新桥,迎接红军来曹坊。

17岁的李宽和早就盼望红军到来!深夜,他约了在当地饭店当帮工的曹初生,一同前往长汀。踏着浓浓月色,手提一盏半旧的马灯,他们徒步赶往新桥。

“半路上,李宽和看到前方有部队在行进,以为是国民党的军队,赶紧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并把信藏在斗笠中。被发现后,他们只好走了出来,才发现这支部队是红军。“李升宝是李宽和的族亲,长期从事清流党史研究,对李宽和的革命经历十分熟悉。

找到了朝思暮想的红军,李宽和高兴地把信交到了红军手里。随即,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罗瑞卿,率1000多名指战员来到曹坊。打土豪、分田地……很快,曹坊暴动引燃了熊熊烈火。

清流县党史资料记载:红军指战员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和暴动指挥部成员一起没收地方豪绅的浮财,打开他们的谷仓,给贫苦群众分粮分物。

连城县四堡镇马屋村,玉沙古廊桥虽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保存完好。当年,红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部驻扎在这里,成立四堡里苏维埃临时政府。许多红军政府政令、告示、标语等,张贴在古廊桥雨篷上。

1960年,李宽和回到家乡长校,他来到马屋访亲时,被贴有红军告示的雨篷深深触动。留下借条后,他把这些珍贵的文物,送住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经整整30年。1930年6月,红一军团奉命沿江西方向行军,西去湖南攻打长沙。期间,李宽和正式参加了红军。从此,李宽和告别了家乡,开始了戎马生涯。

踏上革命征程

不久,认得几个大字的李宽和,专门负责写标语、发传单。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当宣传员,比在机关、连队的工作累得多。每天部队还没有出发,宣传员就要提前出发。大家休息了,宣传员才陆续地回到宿营地。

战争年代,硝烟弥漫。从1930年冬季开始,李宽和先后参加了红一方面军的一至四次反“围剿”,在艰苦的环境中转战福建、江西的大部分区域。1932年8月,红军在赣南恒田实行整编,原第十一师缩编成红五军团。这期间,李宽和光荣入党。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一方面军被迫开始长征。“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八团负责后卫,李宽和任三十八团总支书记。离开中央苏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部队在湘南大山中,连续走了七天七夜。”李升宝介绍。

随后,部队继续前进,快到湖南文家市时,传令兵到了。李宽和拆信一看,不禁冷汗直冒。原来,这封信是陈云亲笔书写,要求部队决不能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必须限期过江。

然而,接到这封信的时候,已是过江限期的第二天了。此时,离湘江还有80里路。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简短的动员后,李宽和带领队伍忍饥挨饿,一路向前。

“敌人的飞机嚣张得很,不断地轰炸、扫射。我们一会儿隐蔽,一会儿前进,还得提防追兵。等赶到湘江边,太阳已经落山。我一看,湘江上的浮桥早已被敌人炸毁。岸边布满一个个弹坑。我不顾一切马上组织部队,手拉手迎着风浪涉水过江。”《李宽和回忆录》这样记载。

长征,意味着艰难险阻,更考验着红军将士的革命信仰。一座座雪山,就是一道道坎。夹金山,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千山万水都没有挡住我们,夹金山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团宣传队在沿途设立了鼓动棚,唱歌、喊口号,进行鼓劲。靠着团结一心的韧劲,李宽和和战士们终于翻过了夹金山,他们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担当革命使命

革命,永远向前。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不久,西路军相继西渡黄河,开始实施宁夏战役计划。李宽和在西路军教导团任主任。

从1937年1月开始,西路军虽经浴血苦战,仍损失惨重。随后,西路军余部组成3个支队分散行动。在青海境内的康龙寺,李宽和与十多名战友奉命外出寻找粮食。就在返回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队伍被敌人包围、打散。

于是,李宽和与战友成了没有归处的散兵。他们经过商量,决定组成游击队,边打游击边找部队。

“我们党和红军在这一带没有任何群众基础,敌人到处张贴布告和通缉令。我们只有东藏西躲,疲于奔命,陷于难以想像的困境。“李宽和生前回忆。

第三天,队伍又被敌人冲散了。李宽和只能孤身一人在荒山野岭中与敌人周旋。夜风袭来,饥肠辘辘,寒气逼人。想着被冲散的战友,想着不知在何方的部队,想着参加红军的难忘场面,李宽和流下了眼泪。

"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得绝处逢生,去找部队。再难再险,也要活着回去,还要继续跟着党闹革命!"李宽和写道。

在敌人的密集搜山下,李宽和落入敌手。一路上,白天,敌人命令他抬沉重的担架;夜里把他关押起来,睡冰冷的地面。

受尽折磨和凌辱的李宽和,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犹如叫化子一般。即便这样,争取活着回到部队、回到党的怀抱,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暗中窜联了三名难友,商议逃走方案:夜间,门上锁,窗钉死,敌哨警惕,不宜行动。只有起床后,早饭前这段时间相对混乱,比较有机会。

一天,就在乱哄哄吃饭的时候,李宽和借上厕所之机成功逃跑。重新回到革命队伍,李宽和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革命,没有休止符。1938年5月,李宽和率先遣队挺进冀鲁边区,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42年,日寇对太行山进行大扫荡。边区决定保存实力,将抗日干部撤出太行山区。

组织决定李宽和及其爱人到延安学习。此时,刘耀民有孕在身。他们避开敌军和日寇的封锁,由河南安阳顺利到达林县。

“行至太古县南山疙瘩村,母亲即将临产。由于无医无药无接生员,从未接过生的父亲,也只能自己上阵。他烧了一锅开水消毒,用剪刀剪脐带,孩子终于安全生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我。”李芃说。

她说:“之后,父亲经常摸黑行军,沿路啃着冰凌充饥。刚过汾河,又遇上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父母亲只能藏在路旁的草丛里,棉衣裤全被荆棘割破。”

1943年3月,李宽和夫妇到达陕北延安,开始了新的革命生涯。据李芃介绍,李宽和先后挺进东北协助组建解放军东北军医大学,任第一任政委;南下接管广州,创办军工工厂,组织军需生产。

李宽和后代及家乡亲人合影。

建国后,李宽和先后任中南军区第三局政委、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务。1957年6月,中央军委给他颁发了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我要永远跟党走!”那是李宽和的铮铮誓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