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要闻 > 正文

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故事汇㉜——三护伤员

2020-01-03 10:55:20   来源:三明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红色故事汇第32集.mp3


三 护 伤 员

一个看似普通的洗脸盆,却隐藏着一段动人的革命往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梓口坊村属归化县(今明溪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归化县东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点村。1931年6月至1935年4月,红军先后6次进驻此村。

谁知风云变幻,革命陷入低谷。村里的凤招嬷,三次救护一名红军伤员,书写了生死与共的军民鱼水深情。这名红军伤愈归队前,特地留下了部队发放的洗脸盆……

如今,这个并不普通的洗脸盆,被珍藏在明溪县革命历史陈列室里。

“啊!是红军!”

“啊!是红军!”

眼前的这名红军伤员面色苍白,神志昏迷。招嬷蹲下仔细查看后,立即脱下自己身上的一件衣服。“嚓、嚓、嚓……”干脆利落撕成布条,迅速把伤员渗血的伤口扎好。

1934年下半年,江西苏区战事越来越吃紧,在归化、清流、宁化、沙县一带作战的红军接到命令后,日夜兼程赶往江西支援。

红军前脚一走,国民党反动民团后脚就到。他们不仅屠杀地方干部,还搜捕红军伤病员……这名伤员,正是国民党反动派搜捕的目标。

这人穿着灰布军装,领上挂着红领章,八角形的军帽上嵌着一颗五角星,是红军!谁都知道,收留红军会掉脑袋。可是,招嬷更清楚,红军是穷苦百姓的救星。

瓦窑就靠大路边,太危险了!她看了看周边环境,想把伤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她背不动。招嬷匆忙回家。老伴卢必旺,一听瓦窑里躺着一个红军伤员,就心急火燎地想要跑去背回家。可是,民团到处抄家搜查。夫妻俩犯了难:藏在家里,显然不是办法。

“招嬷灵机一动,与老伴把红军伤员背到了偏僻的上坑垄头鸭姆厂。

经过老俩口小心翼翼护理……

这名红军得救了!

“娘!我想娘了!”

“娘!”伤员渐渐苏醒,看见眼前一口接着一口喂自己蛋汤的大娘时,下意识地喊出了声。

招嬷听了,以为他神志还不清醒,忙说:“小同志,我不是你娘,我是老乡。”这名红军的泪珠夺眶而出:“娘!我想娘了!”

招嬷的老伴见状,边帮着擦泪,边开口安慰。这名红军听了,点点头,又昏睡过去。

不幸的是,招嬷的老伴去瓦窑背人时,没留心地上的血迹和擦拭伤口的碎布。很快,民团在村里贴满了“十杀”布告:“通匪者杀!窝匪者杀!济匪者杀……”

敌人哨兵更是成天到处搜寻,老百姓进出村都要搜身检查。草药、粮食,怎么送进山呢?“活人还能给尿憋死?”招嬷说着,心生一计。

她让老伴找来两根粗大的竹茅担,在茅担中间的第三节,节与节之间各钻一个小孔,米和盐就灌在里头装着。夫妻俩各扛一根茅担出门了。

“上山砍柴!”民团一看别无它物,信以为真。就这样,他们一次次地过了关卡,把粮食、盐、草药送到了伤员手中。在招嬷夫妇的精心照顾下,一个月左右,这名红军就能拄着拐杖活动了。

几次搜查都没有发现红军,民团并不甘心,又派出了探子进山。这天,招嬷正为伤员换药,放哨的老伴神色慌张地跑来。他冲口而出:“有人砍柴!”

就在对面山上,而且是在山顶。村里人不会跑这么远来砍,更不会到山顶去砍。“敌人的探子!”两人异口同声,脱口而出。

“背上,快走!”招嬷迅速把伤员扶上老伴的背,他们七拐八弯撤到了招嬷的娘家——洪水坑。这里古木参天,特别偏僻。

原来,招嬷的老伴早就过来找好了山洞,以防万一。洪水坑山高路陡,保长、民团都不愿意来。

“设计,伤愈归队!”

抄家、搜山、检查!民团在鸭姆厂扑空,恼羞成怒。

一天,招嬷上山采草药,几个民团大兵盯上了她,怀疑她采草药救受伤红军,要求她带路回家里查看。

带着大兵转了几圈,招嬷把他们领到了家里。一进门,大娘径自洗药、捣药。大兵不耐烦了,恶狠狠地问受伤红军在哪里。

招嬷指了指脚上一层又一层地裹着布的老伴。大兵仍不肯罢休,非逼着打开伤口看看。

一层又一层布解开后,顿时一股恶臭在屋内散开。只见脓血淋淋,偌大的伤口还血红血红的。兵头并不死心,又从裹脚布上弄了一点药,和招嬷捣的药一比对,半点不差。

“见鬼!”大兵们在骂声中扬长而去。原来,招嬷早知道采药很容易被发现。迫不得已,她让老伴提前切了片薄薄的瘦肉,贴在小腿脊背上装伤口。假伤口上盖了一片烫熟的蓖麻叶。蓖麻叶,可以保持瘦肉不干,并且能把药分开。草药汁渗透到裹脚布上,跟脓水一个样。走一步,咬口牙,眉毛还要皱一下……谁见了都以为招嬷的老伴伤得不轻。

不久,这名红军伤愈归队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