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重点推荐 > 正文

美了山村 富了乡亲

2020-05-14 10:22:48  郑丽萍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刘惠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青山绵绵如屏,碧水潺潺如带。5月10日,走进尤溪县八字桥乡下畲村,干净宽敞的村道、窗明几净的院落、田园里忙碌的村民……一幅优美的新农村画卷展现在眼前。

下畲村位于尤溪西端的“山窝窝”里,全村共有人口760多人,距离八字桥乡政府约11公里,是个山清水秀之地。这些年,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下畲村修山路、搞旅游、兴产业,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焕然一新。

“过去,村里垃圾到处乱丢,房前屋后杂草丛生,旱厕猪圈依道而建,气味十分难闻。”回忆从前的村庄,村民郑序金皱了皱眉,现在村里变了样,他指着家门前的这条路说,“不仅装上了路灯,垃圾还有专人处理,路边的公厕盖得比我家还好!”

这一切的变化都源于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下畲村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围绕“道路畅通、改水改厕、环境整治、绿化亮化”等工作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凸显亮点,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村容村貌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指数不断提高。

“村里不仅条件好了,村民的素质也提高了,现在没有人乱扔垃圾,大家都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今年50多岁的郑序金深有感触,“现在即便有人随手扔垃圾,有人看见也会自觉捡起来。”

随着乡村振兴步伐的加快,绿树成荫的小路上,慕名前来的游客增加了村里的人气。五峰山、三圣洞、刘地峰水库、清朝古宅……下畲村10多个旅游景点开发正顺势推开。

“以前交通不便,少有人往来,现在做起了乡村旅游,我们村也越来越有名气了。”在外务工的90后村民郑雅婷,对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感到欣喜,“希望家乡的旅游业能兴旺起来,将来可以回家乡创业、就业。”

建设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是“面子”,加快村民致富是“里子”。只有把“里外”都做好,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然而,下畲村村级集体经济比较弱,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种植和务工收入,如何促进村民增收?

下畲村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发展乡村生态休闲农业,探索农旅融合的产业发展道路。由于平日里超过80%的青壮年都外出“掘金”,全村多数农田无人耕种,因此下畲村就在抛荒地上做起了“文章”。

在下畲村百亩禾园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里,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忙着平整田垄,不久后准备插秧。这是下畲村今年刚引进的农业发展项目。

“下畲村平均海拔800多米,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土壤干净,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今年初,基地负责人余景灿在下畲村流转了100亩荒田,种植优质有机稻米和套养田螺、稻花鱼。

今年70岁的村民郑绍伟,是基地聘请的一名管理人员,在这里他每月可领固定工资4200元。“荒田租出去,每亩还有80元的补贴,在自家的田里打工赚钱,真是一桩美事。”

同样的,在增坑的米翎花田家庭农场里,下畲村的150多亩荒田也被重新开垦。农场负责人是一对9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前几年胡栩和妻子在外地创业,而今他们十分享受现在的田园生活。

“今年主要是做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挖鱼塘做垂钓,管理好水果,装修民宿,这些预计要投入60~70万元。”胡栩对今年做了一个规划。因为乡村都重视他的创业项目,他对今后发展充满信心。

产业发展了,下畲村实现脱贫有了根本之策。“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带领村民利用土地争取农业项目,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下畲村党支部书记郑联培介绍,通过产业带动并配套其他的扶贫措施,目前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村民年人均收入近1.3万元。

(三明日报记者 郑丽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