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三明做足“绿色三明”文章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1-03-23 09:04:02  刘莉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泰宁大金湖 (林文斌 摄)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3月12日,“三明市林长办公室”揭牌,为林长制工作正式按下了启动键。这是我市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出台市级《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后,为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做好“绿色+”文章实行的又一创新举措。

林深水美,绿色是三明最亮的底色,更是三明推进高质量发展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特色现代农业,推动两岸乡村融合发展,打响“中国绿都·最氧三明”品牌。

如今,三明人对身边的“生态福利”引以为傲:全市林地面积2850万亩,森林覆盖率78.73%,森林负氧离子平均浓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人均的4倍。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我市厚植底色,逐绿前行,守住绿水青山付出的不懈努力。

牢记嘱托

绘就美丽山水画

入春以来,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孙桂英的擂茶馆,茶客络绎不绝。“茶馆已经成为我们一家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在村里生活了26年的孙桂英,面朝绿水青山,坐享的是常口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常口村山多林多,与村部隔岸相望的那座山上长着茂密的天然松树和阔叶林。“20多年前,有一家木筷厂看中了那片林子,出资20万元,村里最后没有卖。”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林顺说。

这样的价格对于当时村集体收入不足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400元的常口村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村两委讨论时,习近平同志考察调研时的那番话,让村里在紧要关头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林顺记忆犹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常口村调研。和乡亲们站在村口,望着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嘱:“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贴心的话最动人。村民们自发把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写进村规民约,传承给子孙后代。1997年7月,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镌刻在一块花岗岩石碑上,伫立在村口。

20多年来,常口村全体村民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做足“山、水、林、田”文章,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引进企业项目,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吸引剩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生态建设,久久为功。绘就美丽山水画的故事在三明大地持续上演:在泰宁,绿水青山的丹霞风貌引来八方宾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从1997年的1.8万人次,增长到如今的62.9万人次;在明溪,一株株红豆杉撑起一个大产业,全县40%的农户参与红豆杉产业,种植红豆杉6万多亩;在建宁,国家级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全县80%的农户从种稻子转向育种子……以绿色为底,以创新点睛,我市正用积极探索释放生态产业潜能。

深化改革

创新发展谱新篇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百姓得实惠。

永安市洪田村,1998年因“分山到户”的改革创新,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推动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回顾当初,这也是一场倒逼出来的改革。产权不明晰,群众“靠山却不能吃山”。忆起1994年至1997年期间乱砍滥伐的情形,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原村委会主任赖兰亭仍心有余悸。

“森林资源不能再这样破坏下去!这山地,能不能也像田地一样,‘分’给村民?”眼瞅着青山秃了一片又一片,洪田村原村支书邓文山和赖兰亭聚在一起苦苦思索。

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体林权,改革山林产权。“大不了就不当这村干部了!”邓文山和赖兰亭下定决心,在村里实施分山到户。1998年7月到8月,村里一连召开了20多次村两委会议和村民小组会议。最终,洪田村812口人,每人分得山地6.2亩、木材蓄积量16立方米。

林改前,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洪田村的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25270元。村民们都说,现在的山林是一家永不关门的“绿色银行”。

大胆改、深入试,从首创林权按揭贷款、“福林贷”等金融产品,到创新推出“林票制”改革,成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再到打造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近年来我市“林改”走出了一条生态惠民之路。

制度改革不停歇,绿色砝码持续增加。2015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打破传统环境监管模式,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倒逼行业自律,力促企业自主减排,成功打造环保改革从“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的良好态势。2017年起,2222名市县乡村四级河(段)长全部到位,1859名河道专管员建档并全部上岗履职,实现沙溪、金溪、尤溪三大流域“河长制”全覆盖。去年12月23日,我市成为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三明,再次肩负改革重任,为绿色发展探路。为了绿水青山,为了殷殷嘱托,三明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今年3月,我市更将全面推行林长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织密扎牢保护网,实现林长治。

改革,正让三明的绿意更浓,城市更美。

文旅融合

普惠生态谋福祉

推窗见绿色,出门看田园,夜晚观繁星。如今,每逢旅游旺季,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星空民宿,成了城里人体验慢生活、静心深呼吸的网红打卡点。“过去这里是出了名的贫困村,现在在家门口,我们每月能挣3000元。”自从嫁到际溪村,李玉梅就见证了旅游业兴起给小村庄带来的新变化。

海拔800多米的明溪县夏阳乡紫云村,75岁的杨美林每日唤鸟喂食,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游客为村里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民宿、交通、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杨美林的孙子杨水清,在村里打造了“生态观鸟项目”,还为13名有意向的村民进行了“鸟导”培训,传授鸟类知识和唤鸟技术。观鸟也成为明溪县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距离三明市区半个多小时车程,“万寿岩——格氏栲”文旅康养带雏形初现。今年31岁的王球亲是三元区岩前镇人,返乡后,他以户外越野为核心,建设户外拓展项目,创办“狂野秋名山俱乐部”。“随着景区人气越来越旺,现在我每月收入达6万多元。”王球亲介绍,在万寿岩文旅康养小镇的带动下,游客越来越多,他的收入也日渐丰盈。

……

三明的绿色文旅康养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百姓所享受到的生态福祉也越来越多。2019年,我市被列入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后,在全国设区市率先提出“全域森林康养”理念,实现了森林康养产业开篇破题。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在提升文旅康养基地档次的同时,我市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品牌线路和示范基地。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20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2个。“森林+医养结合”“森林+观鸟休闲”“森林+温泉休闲”,立足优势、因地制宜,我市各县(市、区)正竭力在打造全域森林康养胜地上各显神通。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牢记嘱托,三明还将奋力谱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三明篇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