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家伙,晚上出个门,走路让蛇咬一口;骑车栽个大跟头,开个车吧,还能脸对脸撞个正着。 黑灯瞎火,那真是不宜出门。 细细看来,这数十年来,三明的路灯从手控到智控,从“量”变到“亮”变,他们的变迁也值得说道说道。 1、线路分散,手工操作,单一照明 图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三钢高炉工地夜景 图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三明列东全景 在三明进行工业建设的初期,曾经有人坐火车在夜间抵达三明,不禁感叹“三明是个繁华的大城市呐,灯火通明”。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繁华大城市不见了,只有鳞次栉比的工厂。那是因为,晚上,工厂的工人们在挑灯夜战,远远一望,宛如白昼。日光下细细看来,这长长的马路边上只有零星的电线杆,路灯都找不着。 在1965年之前,路灯是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的,由三建公司代管。全市仅有的几个路灯线路分布在人口集中的居民点,如城关、下洋、列东、列西等主要地段。线路独立分片,每片路灯开关委托附近单位或雇人管理。因为每天的路灯都需要靠人工操作,所以迟开早关,忘记开或者全日不关现象也经常发生。比如当时列东大桥的路灯委托交警代管。星期天,交警不上班,路灯也就跟着放假。 地辖三明市委办公楼,路灯直接挂在木制电杆上 不仅是人控,那时候路灯的数量不多,亮度也不够。市区只有200多盏,线路总长10公里左右。白炽灯的灯泡,而且没有专用的路灯杆,灯就直接挂在木制的电线杆上,照明效果很差。 2、连线成网、统一控制、半机械化操作 1965年,三明市城建局成立路灯小组,请了两位电工师傅专门负责全市路灯维修,1971年后人员逐渐增加到7人。这之后,三明的夜晚逐渐亮了起来。不过三年多左右的时间,全市路灯由原来的200多盏发展到650盏,线路长达到26公里,居民区里慢慢地有了路灯。架线路用的木杆也陆陆续续换成了水泥杆。 1974年,列东大街上的水泥电线杆 依赖于城市的供电系统,市区八小片路灯线路开始连网,设立接触器,实现路灯统一管理及路灯连动控制半自动化开关。 不仅如此,电工师傅们还想方设法用简易工具或土办法进行灯具改造,制成5米、4米、3米等不同规格、各种弯度、美观大方的灯架。 三明市区的路灯,位于现梅列大桥桥头地块 3、自动化光控开关,综合杆件 1974年,三明市政维护管理处成立了,路灯组在这时候划归市政维护管理处统管理,人员仍然是7人。在这期间,他们首先进行配电柜改造,成功完成了路灯自动化开关的改革。从那以后,三明城区的路灯照明可根据天气、季节不同进行自动控制,照明开始稳定。新增道路配备了新路灯,旧线路上也逐步更换灯具灯架。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风景选用不同的灯具,这一时期三明市区共有五种类型的路灯呢。截止1980年,市区有路灯830盏,其中绿灯489盏,白炽灯341盏,线路总长达33.2公里。 江滨公园、东新二路、梅列大桥(东)的路灯 梅列大桥、一中路口、工业中路的路灯 后来,随着城市道路的修建,水泥电线杆上密密麻麻的外露电线影响了空间上的美感,于是,慢慢被综合杆件、合并路灯替换了。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加大了夜景工程的建设步伐,借助灯光打造城市夜景工程,既满足了三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三明江滨路的路灯 美丽的三明夜景 随着市区夜景工程的系统建设,夜色三明,色彩缤纷,展示了别样的风采与瑰丽,三明市的夜景开始向大都市靠拢,多彩绚丽的路灯更是成为三明夜晚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文由三明市档案馆综合馆藏资料整理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