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档案见证】当土豪哪有那么难?700元就够啦!

三明市“五老”珍贵家庭档案展之购物票据

说起改革开放前家喻户晓的流行词,那一定是“三转一响”了。“三转一响”,又被称为四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半导体(收音机)。说起这四大件,即便已过去数十年,仍然会让许多人如数家珍。因为在那个年代,它们代表着一个家庭富裕的程度,是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百姓家庭都以拥有“三转一响”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也是大部分适龄女青年的择偶标准。但是,能达到这一目标的人却非常少。在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人们自然没有余钱购买,即便有了余钱,这四大件还需凭票购买。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真真是一票难求。

手表——掌握时间的唯一途径

如今,手机、电视、台历,都有时间,许多公共场合也都挂着石英钟或者LED显示屏。但在半个世纪以前,公共报时系统很少,手表几乎是掌握时间的唯一途径。当时,一块上海生产全钢防震手表需要120元,以普通工人的工资计算,需要不吃不喝一年半才能攒够。

自行车——100多人拥有一辆

上世纪70年代的自行车的保有量比现在的汽车还要低,100余人才能拥有一辆。1974年,购买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需要162.9元。当时,购买自行车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儿。除了凭票购买,还需要购买车牌,缴税,凭着完税证明办理自行车行驶执照。

缝纫机——缝缝补补过日子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对于70年代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缝纫机是比手表更加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添置缝纫机能够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大到床单、被子、窗帘,小到孩子穿的小衣服、小裤子都可以由它缝制,许多旧衣服也依靠它“缝缝补补”。1972年购买一台缝纫机需要158元。

收音机——倾听世界的声音

70年代没有电视机,报纸也很少,人们娱乐的方式不多,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依靠的就是收音机。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每天中午的评书联播。刘兰芳的《岳飞传》、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何祚欢的《西游记》陪伴许多人度过了难忘的时光。1968年,购买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需要180元。

如今,这些曾经为人熟悉的四大件,似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们不会被遗忘,因为它们伴随着我们走过了一段能让人感慨万千,思绪良多的历史。

来源:三明档案 文︱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