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聚焦 > 正文

三明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综述

2022-01-12 08:52:15  詹铁笛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詹铁笛


厚植为民情怀,汲取奋进力量。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用心用情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为“学史力行”写下生动注脚。截至目前,我市梳理办实事项目清单4767项,并全部办结完成,其中,重点民生项目2072项,其他惠民实事2695项。我市工信部门“调研中把脉问诊,为企业排忧解难”等经验做法在中央党史学习教育简报中获得肯定。

听民声聚民智

共克百姓“急难愁盼”

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为民情怀厚植的红土地,我市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明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结合“牢记新嘱托、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具体要求,认真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这是一场见真章、拼实绩的严肃大考,考官是广大群众。去年5月7日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以来,我市聚焦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加强城乡社区治理、保障重点人群权益、完善便民便企服务等五大方面,确定首批22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市委主要领导高位部署、亲自推动,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争先作为,活跃在县(市、区)调研指导现场、重大项目建设一线、广大社区群众之间。

哪些问题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怎样治愈民生“沉疴顽疾”,真正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是关键。

广大领导干部走到基层一线的群众中间,调研摸排制约发展、影响民生的堵点难点问题,找准查实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列出重点项目清单,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群众也通过全市范围内陆续开通的262个线上意见征集与反馈渠道畅所欲言。特别是e三明客户端“我为群众办实事”专栏,包含“民生实事”“一区六城”等子栏目,问计于民,让广大群众成为出谋划策的“主人翁”。

依托e三明互动平台,我市有关部门受理群众诉求231030件,办结229839件,满意率达到了99.97%,百姓的呼声得到倾听,各项工作部署有的放矢。

有点子有方法

树立为民“标杆样板”

去年10月23日上午,一场特别的“周末早餐会”备受关注——市委主要领导邀请15名环卫工人共进早餐,在轻松的氛围中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垃圾清运点经常会被小车挤占。”“环卫工人队伍开始老龄化。”……其乐融融间,环卫工人们纷纷向市领导说出心里话。

立说立行。早餐会结束后,市里根据早餐会交流内容,立即制定出台环卫工人社会正面宣传、落实待遇政策、改善工作环境、评选“最佳城市美容师”等11个事项责任清单,逐一加以落实,营造起尊重关爱“城市美容师”的浓厚氛围。

“周末早餐会”,这一亲民爱民之举很好地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了解基层群众意见的创新做法。之后,早餐会还邀请了三明企业家、残障人士等各类群体,为群众解决了46项具体问题。

为群众办实事,三明的党员干部有好点子,更有好方法。我市创新推广“居民夜谈会”制度,充分利用村(居)民夜晚闲暇时间,依托广场、凉亭等居民集中的场所,以座谈、漫谈等形式,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被动解决问题为主动上门服务,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变了干部作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截至目前,全市推广举办“居民夜谈会”活动7200余场次,累计下沉党员干部3.1万人次,解决群众问题诉求1.5万余件。

在实践活动中,我市涌现出建宁县《为企解难把“问题清单”变“满意清单”》、市妇联《“近邻爱心敲敲门”巾帼志愿服务》、沙县区《共享数字成果,助推小吃发展》等大批优秀典型案例,受到各级媒体关注报道,成为生动的教材。

对此,我市开展优秀案例征集,挖掘三明精品,展示更多“三明故事”“三明瞬间”,并营造浓厚的创新争优氛围,激励比学赶超。

为了更好地对标对表中央及省里的相关要求,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市委七个巡回指导组先后开展多轮下沉指导,点对点化解办实事工作难点、堵点,力促为民惠民实事落地见效。

有承诺见行动

开出生活“幸福之花”

为民实事办得怎么样,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去年底,崭新的三元区台江小学投入使用,片区内的孩子们终于揣着兴奋与新奇走进了美丽新校舍。

看到优美的校园,全新的设备,“大班额”没有了,师资力量加强了,家长们纷纷点头认可。

建设新台江小学属于市区教育补短板应急项目,项目针对近些年市区学位供需矛盾凸显,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等问题发力。根据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实施方案,分年度在市区实施项目20个,总投资15.89亿元,建成后可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18460个,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学前教育“入公办园难”、义务教育“大班额”等教育资源紧张问题。

围绕各项民生事实,政府有承诺,更见行动。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设立党员先锋岗、责任区4984个,志愿服务队2059支,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投身“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市持续关注“一老一少”、生活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集中推出一批暖心惠民措施,推动实践活动从“办没办”向“优不优”提升。

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疏导难、困难老人就餐不便、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水平不高等问题,全市13个心理健康辅导站开通心理健康服务热线,421个中心校以上学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

市区首家标准化长者食堂——三元区万寿岩长者助餐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全市建成老年助餐点14个,实现助餐服务与医养结合、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叠加融合。

新增“双减”政策落实、城市内涝治理等2项重点任务纳入市本级常态化办实事跟踪项目,争取老旧小区改造补助资金9.69亿元,居全省第一位。

群众文体生活更丰富,我市增设老人休闲活动场所36处,儿童微游乐设施9处,免费开放艺术课程352场,完成“周周有戏看”、“夜三明”百姓大舞台、流动舞台车百场巡演等公益惠民演出143场。

交通出行更便捷,全市新增停车泊位8090个,新增优化公交线路30条,全面梳理市政道路“卡脖子”路段、过街设施改造提升项目,提升市区道路安全性、可达性。

如今的三明,越来越多“老大难”问题成为历史,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身边的巨大改变成为百姓日常热议的话题……

为民之风,当常吹不断。我市围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密切联系群众等11个方面,初步探索基层党组织可复制、可借鉴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机制,让三明人民的“幸福之花”常开不败。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