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头条 > 正文

三明:蹄疾步稳踏新程 深化改革增福祉

2022-09-15 10:40:49  刘莉婷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时间长河奔流不息,我市致力改革创新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医改、林改、教改等特色改革举措紧跟时代旋律,紧贴发展需求,紧密围绕百姓民生福祉,一幅蹄疾步稳踏新程的改革画卷在三明跃然呈现。

绘就人民生活健康底色

时光流转,健康福祉不断。跨越地域,一股股倾心帮扶送健康的暖流,正不断涌入老区苏区人民的心坎里。

“北京的名医来了,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真是太方便了。”8月31日,手术后的王大爷十分感慨。

前不久,王大爷因胸闷、乏力,就诊于市第一医院,被诊断为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随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驻点专家董吁钢带领医院心内科医疗团队,为其实施了闽西北区域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后,体表皮肤无隆起和异物感,活动不受限,并杜绝了起搏器囊袋血肿、感染和破溃等可能。”董吁钢解释。

一头是中山一院“输血”更“造血”,送来了健康“红利”;另一头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源源不断输入技术力量,为老区苏区人民就诊“好中医”需求而来。

“多亏了广州的专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针刺并配合电刺激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让我免于手术治疗带来的创伤和后遗症。”8月30日,完成3个月治疗后的李女士,话语间流露着感激之情。

“此次的大胆尝试,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突破与创新,中西医并重,也给诊疗带来了1+1>2的效果。”广安门医院驻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王伟明提出新的诊疗思路,给患者带来“福音”。

“家门口”的健康服务不只步于“借梯上楼”携手共建,更在于“刀刃向内”纵深推进医改。“无陪护”医院的创建就是其中重要一环。

已住进宁化县总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无陪护病房”半个多月的邓大爷,在护理员的精心照料下,心力衰竭和胸腔积液的情况逐渐好转,更享受到了家的温暖。

“‘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疗护理员,替代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照护,且这种模式分工明确,价格实惠。”试点以来,宁化县总医院负责“无陪护病房”的护士长兰桂华切实感受到,“无陪护”制度能为患者及家属“松绑”,减轻负担。

三明医改,“红利”释放。全市健康支出年均增长15.5%,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住院患者次均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由72.26%提高到75.64%、46.25%提高到67.56%,去年我市医院职工满意度、出院患者满意度更是分别位居福建省第一、第二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体会着优质医疗服务围着百姓转的健康新景,但持之以恒推进医改之路仍在向前,我市仍将扎实抓好区域医疗中心、“‘三医’联动一张网”、全民健康管理示范县等工作,不断绘就人民生活健康底色。

铺就点绿成金富民之路

“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林农怎么富”“产业怎么兴”“林要怎么管”……这些问题一直是三明林改的聚焦点与关注点。

8月26日,“林农怎么富”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这一天,尤溪县汤川乡汤三村林农方发栋领到了14050元的碳汇造林分红款。原来,2017年2月,尤溪县列入我省20个林业碳汇试点单位后,便谋划生成了全省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即以荒山造林活动为项目边界,以个体、集体等零散林权为主体,进行减排量集中申报。当年,14个乡镇有1965户林农参与,造林规模达2283公顷,分红按开发成本四成、林农五成、村集体一成的比例进行。如今,这笔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收益金149.66万元,也陆续发放到了林农手中。

“不用砍树,还能挣到钱。希望未来我们还能收获更多惊喜。”方发栋的愿景成了广大林农的心声,也成了三明林改不断拓宽林农增收渠道的动力。

围绕“钱从哪里来”,破解林农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我市探索了林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方式,使山林真正变成摇钱树。

沙县区凤岗街道际硋村村民魏发松就是其中一个获益者。2005年,他开始承包集体林地后,就一直把造林作为事业。

“过去林农贷款难、利息高,现在办理业务不仅手续减少,审批流程也加快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魏发松满脸幸福。去年他办理流转了7.7公顷林子林权的相关手续,并以68.8万元成交。后来,他用这笔钱流转了一片约6公顷的杉木林。今年,他更是开始大规模进军林下经济,在家庭林场种植牛奶根、穿山龙,期待着新的收益。

改革不断深化,绿色福祉持续增进,“单家独户怎么办”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沙县区高桥镇新坡村林农张祖暖切实受益。去年,他将7.5公顷采伐迹地与当地国有林场合作,建造“碳中和”共建示范林,林场负责全程管理,收益按股分红。“同样的林子,单家独户经营顶多有6到8立方米的产出,林场经营则可以提高好几倍!”张祖暖获得感满满。

从把金融引入千家万户,到探索组建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再到创新推出林权收储机构、林票及碳票制度,发展全域森林康养及特色富民产业,三明林改向纵深推进。2021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1210亿元,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7%,其中人均涉林纯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30.6%。

绿色为底,点绿成金的富民之路仍在铺就,更多林改红利也将惠及广大林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县城的老师来了以后,课堂活跃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推出的免费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也多,还很有特色。”9月5日,放学后,清流县林畲中心小学学生孙雨佳的母亲和家长们在校门口聊得热乎。让她欣慰的是,实施总校制改革以后,清流县嵩溪中心小学和林畲中心小学总、分校教师按照“总量不变、结构合理、促进均衡、盘活优化”的原则,定期双向交流、挂职,同学段和不同学段交流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0%和5%,孩子不用再送到城里的学校,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师资。

不仅学生有福音,教师更有成长。

“自从列东中学跨区域和我们‘牵手’后,我在全市初中地理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魏彩平的启发下,打开了教学思路,变‘灌输式’教学为情景式教学,真正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说这话的是沙县区城南中学地理老师高洁。自与“偶像”魏彩平结成师徒后,高洁的课件都围绕如何引导学生在情景体验中主动探索,以获得启发。

学生的获益,教师的转变都始于我市“总校制”办学改革。

2017年,我市在市区先行试点基础教育“总校制”改革,以1所强校带1至2所弱校,推动总校与分校管理融合、教师互派、文化统一、教学同步、学科共研。2018年秋季,“总校制”向县域延伸,探索优质分校再带分校的“二级总校”模式。经过多年改革探索,目前,全市已组建86个总校,结对分校207所,实现各县域和基础教育各学段“两个全覆盖”,受益学生24万余名。今年,我市“总校制”改革经验做法还入选2021年度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

深化“总校制”、招生制度、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和教育评价改革,促进教育优质均衡;推动实施小学“强基”、初中“壮腰”、高中“筑梦”工程,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推行教师协同培养、编制周转、正向激励机制,打造过硬师资队伍;促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大力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精准助推减负提质;推进“雏燕”关爱行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近视防控工作三明模式,护航学生健康成长……我市正坚持教育惠民导向,“像抓医改、林改一样抓教改”,推进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明日报记者 刘莉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