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将乐:90后“新农人”逐梦乡村沃野
www.fjsen.com 2025-03-07 15:30:09  黄言亮 林佳豪 彭浩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3月7日讯(通讯员 黄言亮 林佳豪 彭浩)“惊蛰至,春耕始”。3月6日,细雨蒙蒙,在三明市将乐县黄潭镇泰村的农田里,90后姑娘王亚佩正带着村里的妇女们采收大球盖菇。她一边手脚麻利地将成熟的菌菇收入篮中,一边用流利的方言指导着大家:“注意别伤着旁边的小菇,动作轻点。”

bca38236639508bc10a706dabe827b6.jpg

王亚佩将刚采摘的大球盖菇装车。

返乡创业 破局机械化难题

王亚佩来自河南,2010年,她和老公余德荣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回家种田。彼时,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向往着城市的繁华,纷纷外出闯荡,他们的返乡之举引来了不少议论:“别人都往外跑,他们咋回来了?” 村民们也对这个年轻姑娘投来了质疑的目光:“一个小姑娘,能把农业干好?”

对于从小没下地种过田的王亚佩来说,返乡种地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但在她心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2012年,是王亚佩跟着爱人余德荣回到婆家泰村种粮的第三年。那时,他们家里的电器极为简陋,只有一个电饭煲和一台电风扇。这一年,夫妻二人咬着牙,花了六千元购置了第一台二手收割机,满心期待着开启机械化收割的新征程。然而,现实却如同一记重锤。机器仿佛故意刁难,刚投入使用便故障频发,这个零件坏了,那个部件又出问题。

农时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一年的收成。为了不耽误收割进度,王亚佩常常跨上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往来县城和农田,四处寻觅适配的机器配件。

有一次,机器的一个关键零件突发故障,她跑遍了将乐的农机店,却找不到更换的配件。眼见天色渐晚,王亚佩和丈夫顾不上一天的疲惫,晚上八点多,毅然决然地骑上摩托车,朝着近150公里外的宁化奔去。

“那时候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赶紧把机器修好,别耽误了第二天的收割。”王亚佩说。等到在宁化寻得配件,又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他们顾不上休息,夫妻二人摸黑来到田间,打着手电筒,凭借着在一次次维修中积累的娴熟技艺,一点点将收割机修好。直到确定机器能正常运转,两人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缓缓朝家的方向走去。“当时根本不觉得累,心里只想着能早点把机器修好,早点把水稻收回家。” 王亚佩回忆道。

当年,夫妻俩除开将自家种的五十多亩水稻收割完,丈夫余德荣又忙着帮别家收割,一个多月的收割季,夫妻俩就把购买收割机的钱赚了回来。

踏出了机械化发展的第一步,王亚佩信心大增,她和爱人余德荣开始在农业领域大展拳脚。2014年,他们购买了全镇第一台水稻烘干机;2016年,又添置一台大型收割机…… 到 2023年,王亚佩已陆续添置了大大小小30多台农机设备,基本实现了农业全程机械化。

1e64532c525d89f7077654c566d6c42.jpg

经过不断学习,王亚佩能轻松驾驭各种农用机械。(资料图)董观生 摄

巾帼不让须眉 科技赋能农业

在村里人眼中,王亚佩不仅勤劳,胆子还大。别的机手大多是男性,可王亚佩操作起收割机、插秧机、旋耕机等农机设备来,丝毫不比他们逊色。“刚开始都是老公教我,但机械这东西原理差不多,会一种基本就都会开了。”王亚佩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有一年收割时,自己开着一辆装了一万多斤水稻的农用车,下坡时突然发现刹车失灵,危急时刻,她果断选择跳车,所幸有惊无险。

“我觉得现在农业一方面要主动拥抱科技化,另一方面也是被迫接受科技化。”在王亚佩看来,当下农业正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年纪大的人虽有心却无力,年轻人虽有力却无心。摆在她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招不到人。“人力有限,可机器只要保证电力和药水充足,就能长久使用。”

如今,在王亚佩夫妇的辛勤耕耘下,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了方便孩子上学,2023年,王亚佩在县城买了房。日子越过越红火,王亚佩却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做的事不算难,是不是可以让村里的人跟我们一起干,至少能让他们来帮忙,增加些收入。”她和爱人商量后,便开始行动起来。

658678fb4e477a5977d125643aadb0e.jpg

插秧时节,王亚佩熟练地搬运秧苗。(资料图)董观生 摄

携手乡亲共富 探索农业新篇

2014年,王亚佩和丈夫成立将乐县黄潭镇德荣农机专业合作社,陆续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在耕种自家种的农田之余服务周边的农户。同时,带领村民们种植竹荪、烟叶、冬瓜等作物。合作社的规模也从2012年的两名工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农忙时五十多人,每年发放工资50余万元,带着村民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村里的乡亲们已不再像我刚回村时那样看我,他们对我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说到这里,王亚佩开心地笑了。

今年,王亚佩翻看着自己的 “工作笔记”,粗略一算,她已经管理了近七百亩的农田。“只要肯花心思,土地就不会亏待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王亚佩坚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这段时间,一有空王亚佩就在学习农业无人机,想着利用无人机洒药和施肥,真正实现种田不用下田。“能运用更多的新技术,把土地管好、把粮种好,种出更多的粮食,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一份自己的努力,我感到非常自豪和光荣。”

在王亚佩的书柜里,满满一柜子都是农业书籍。“12年来,我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每日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刻苦学习育秧育种、插秧播种、追肥打药、农机使用、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各方面的知识,遇到不懂的就向村里的长辈请教,多看书。”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让王亚佩逐步摸索出了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运用科学和现代企业手段管理运营农业合作社的新路子。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 “三八” 妇女节,王亚佩用自己十多年深耕农业的经历,书写了一段别样的奋斗篇章,展现出新时代女性在农业领域的风采与担当。

责任编辑:刘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