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三明泰宁:赓续历史文脉 活化利用创新
www.fjsen.com 2025-07-31 17:16:49  李少兰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少兰 文/图)走进泰宁古城,仿佛穿越千年时光,沿着青石板一路向前,连片的古建筑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每一处景色、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底蕴。

泰宁县城区一角。

数据显示,泰宁县境内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25处362个点,每万人拥有文物密度36.1个,文物密度高于福建省内现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古建筑252个点,古遗址60个点,古墓葬22个点,石窟寺及石刻5个点,近现代重要史迹23个点,古街巷、古牌坊、古城墙、古寺庙、古厝、古井、古宗祠等比比皆是。

这些宝贵资源,都是泰宁历史文化的足迹,更是泰宁文化的“根”和“魂”,成为推动泰宁发展不可多得的优势资源。

在保护中持续发展

“早些年,泰宁古城只有短短几百米的尚书巷‘撑门面’,这几年,经过保护和修缮,可以逛的地方越来越多。”谈及泰宁古城的变化,市民邱尾玉赞不绝口。她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古城热闹起来了。

古城内游人如织。

泰宁古城地处县城核心区,从宋代开始营建古城,至明代形成完整格制,经各个时期的变迁,还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特别是以明代古建筑为主的建筑群落,传统格局、空间肌理和历史场景均完整保留至今。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泰宁县把文物保护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规划,先后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尚书第建筑群保护规划》《泰宁大源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等重要规划,从宏观上把控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让文物保护有章可循;制定和执行《泰宁县历史城区范围内房屋修缮技术导则》,先后投入3亿元,进一步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实施了35个文物保护单位抢救性修缮工程,完成古建筑修缮130余栋,有效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努力让文物“活在当下”;研究出台《泰宁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规定10余份,推动古城保护立法,《三明市泰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为我县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在创新中迸发活力

泰宁古城内,每一块砖石都铭刻着往昔的记忆,每一条街巷都流淌着历史的脉络,其历史轮廓越发清晰。在时代浪潮中,古城中的古建筑既坚守着历史韵味,也持续焕发着生机。

“原以为只是看古建筑,没想到古建筑内还另有天地。工艺美术一条街内的各大艺术展馆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张女士正用镜头记录着自己在古城中的见闻。

来自北京的张女士正用镜头记录着旅途中的点滴。

文化古城,讲述悠久历史;传承创新,赓续千年文脉。近年来,泰宁县积极探索实践古建筑活化利用,通过机制创新与社会参与激活其当代价值,形成工艺美术一条街、泰宁晚茶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和大金湖鱼城、“烟火宋潮”等夜市区,并立足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在景区定位、运营模式、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寻求融合创新和突破,形成集景区游览、文化展示、商业休闲、民俗娱乐、手工创意、民宿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成为助推泰宁文旅经济提质增效的原动力。

前不久,在泰宁县举办的2025年“沪闽携手·泉明联动”工艺美术消费品拓市场促消费活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成果暨国大师精品展,正是泰宁县通过文化赋能与功能重构,为古城注入新活力的真实写照。

精彩的活动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古城。

“此次受邀到泰宁参加活动,我从泰宁古城元素中,看到了当代艺术的魅力。泰宁县在文化古城保护的基础上与新城市建设领域的双边实践令人印象深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国明说,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正是泰宁古城的魅力所在。

在传承中绽放魅力

夜幕降临,福建(泰宁)乡村非遗博览苑内回荡起悠扬的民间乐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青古乐正在热烈上演。泰宁上青古乐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每一曲都充满着地方特色,既悦耳动听又富有感染力,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欣赏、拍摄记录……

与此同时,梅林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戏台上正上演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林戏,身着华丽戏服的演员们跟随鼓点惊艳出场,台下的观众看得入神,全然沉浸其中。

古城内梅林戏公益演出。

“我都看不到啦!”一声稚嫩的“埋怨”声引人注意,人群中一位小朋友坐在大人肩头,开心地看着舞台上的梅林戏表演。“小朋友喜欢,我们也挺高兴的,不仅观看了演出还动手制作了非遗鱼子灯,让他更了解自己家乡的非遗。”市民陈希说,现场观看和亲自体验更能感受非遗的魅力。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近年来,泰宁县深入挖掘整理县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深化非遗的动态展示,挑选了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能够吸引年轻人目光的非遗项目到古城驻点,推动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让更多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泰宁竹编、上青棕编、茶东坑鱼子灯……这些丰富多样、具有泰宁鲜明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正在古城内被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熟知,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

游客购买上青棕编成品。

如何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泰宁县坚持守正创新,利用“非遗+”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综合保护,促进非遗项目融入研学旅游体验中,推动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发展,让越来越多非遗作品融入时代气息、走进日常生活,热烈地传承下去。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泰宁县正在探索出一条让文化遗产“可亲近、可参与、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不仅以其古色古香的建筑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了人们探寻传统文化、感受历史变迁的好去处。2024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1000.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8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17%,创历史新高。

责任编辑:刘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