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本网原创 > 正文
重点关注 | 中医领跑满意度!三明凭什么实力出圈?
www.fjsen.com 2025-08-28 12:00:59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8月28日报道(本网记者 蔡晓卿)今年6月,三明市中医院在沙县区举行揭牌仪式。三明市中医院的成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深化医改、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加快推动中医药发展,以优良的服务体系建设、精准的倾斜政策、优越的服务质量、优质的文化宣传,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构建群众满意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让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看上好中医。

2022至2024年,三明连续3年获得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满意度全省排名第一,中医类医院排名高于同级综合性医院。其中,2024年全省满意度排名前5位的医院中,三明市医院占4家,且都是中医医院。

“四级体系”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明市通过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好中医”。

“最近睡眠情况有没有改善?肚子还胀吗?”8月5日,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楼睡眠心理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张锦花正在详细询问患者张先生服用中药后的效果,并根据具体情况为他调整治疗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张锦花(中)正在给患者把脉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图

“在三明就能挂上北京的专家号,享受优质中医服务,很方便。”来自永安的张先生已经是第三次来到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他谈起中医疗效赞不绝口。

近年来,三明市通过组建市级中医院,抓住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合作共建机遇,建设闽西北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实现区域外门诊患者增长3.26%、住院患者增长2.43%,区域医疗中心效应逐步显现。

三明市还聚焦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将人员、技术、服务、管理精准下沉到基层,让优质医疗资源变得“触手可及”,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7月,尤溪县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生丁玉霞来到尤溪县台溪乡清溪卫生院,开展为期半年的下乡驻点工作。“我来这以后主要是坐诊、带教,还会每个月定期入村入户为村民检查身体,帮助提升基层卫生院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丁玉霞表示。

“我得颈椎病很多年了,以前都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县城针灸,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在村里就能看县里的医生,技术也好,省事多了。”70多岁的陈阿姨说道。

从城市到乡村,中医药服务网越织越密。三明市通过实施县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提升、“两专科一中心”及共享中药房等项目,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市县级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还通过县派中医师轮流巡诊、下乡驻点、中医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方式,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为全力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三明市不断夯实政策保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对医保政策、薪酬激励、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医药。

“我现在看病基本选择中医,中医报销比例挺高的,这次我总共花了170多元,报销了将近140元,自付才30多元。”40多岁的叶女士最近总是失眠睡不踏实,便挂了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典中医门诊的号,“吃了7天的中药,再加上运动,感觉好多了。”叶女士说道。

“目前,中药饮片和部分中医非药物疗法实行门诊医保零起付、报销80%,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中医诊疗辨证论治费医保全额报销。”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保办主任、副主任医师钟万珠介绍说,现在对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大,门诊零起付线报销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从24种到现在的30多种,中医药惠民政策不断“加码”,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便利和实惠。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召开第三期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刘震教授团队、李杰教授团队项目推进会 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图

8月4日,一场热火朝天的项目推进会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驻点专家、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双方围绕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刘震教授团队、李杰教授团队项目落地后的成效、项目推进难点进行面对面交流,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础。三明市持续做深做实中医药人才的“引育用留”,引入福建省高层次人才团队广安门医院刘震、李杰团队,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9类人才列为市D类人才,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广安门医院师资开展中医经典培训;将中医类在编专业人员基本工资纳入当地财政核拨政策,提高纯中医治疗医师、中药房药师绩效待遇,中医药专业人员平均收入不低于同类别职称其他人员的平均收入。

据了解,三明市每万人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6.4人(全省为6.07人),拥有全国类中医药人才33人、省名中医1人、市名中医14人,2023—2024年市级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联合项目立项中,中医药科研项目占比28.4%。

这一政策“组合拳”有利于持续优化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加大支持力度,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优势专科”让群众花小钱治好病

不开刀,不做手术,患者还在病房里练起了八段锦……在宁化县中医经典病房,中药内服、中医外治、五音疗法、导引术锻炼等纯中医疗法随处可见。2023年,宁化县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成立全省首个二级中医医院特色中医经典病房。

宁化县中医经典病房 宁化县中医院供图

7月24日,42岁的秦女士因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急性加重”来到宁化县中医院入住中医经典病房。在这里,秦女士在中医医师的诊断评估下喝起了中药,同时配合悬灸、中药贴敷、耳穴疗法、常规针法等中医传统治疗。

秦女士说,从今年3月份开始,自己就反复出现鼻塞伴流脓鼻涕、左脸也一直红肿。“之前去看了西医,建议我要动手术,但是考虑到自己基础病多、身体动过手术,体质也比较弱,我在网上关注到这里有开中医经典病房,就抱着试试看中医的想法来了。现在我的左脸红肿明显消退,鼻塞流脓症状显著改善,疗效很好啊。”秦女士说道。

据了解,在宁化县中医院纯中医治疗率达78.9%,病人好转率达98.3%,平均医疗总费用降低47.1%、平均自付费用降低55.72%,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宁化县开设经典病房是三明市大力建设中医优势专科,增强中医药供给能力,突出中医优势,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让群众花小钱治好病的缩影。

近年来,三明市支持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全国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各地做优做强中医特色专科、特色专病门诊。目前,全市建有国家级农村特色专科7个、省级25个,在建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重点专科)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2个,省级中医类重点专科12个。

同时,选取3个乡镇开展中医“治未病”乡镇建设,广泛开展体质辨识、防治结合的中医综合一体化诊疗服务,实现患者接受中医药与适宜技术干预60%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率95%以上、中医跟进管理率100%,做到“未病先防”,让群众“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我现在胸闷气短少了,爬楼也不那么喘了。”8月9日,今年75岁的肖大爷来到泰宁县朱口镇卫生院进行三伏灸治疗并说道。

肖大爷有15年的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疾病、慢性胃炎等病史,每年秋冬季节就频繁出现胸闷、气短,爬楼梯喘不上气等症状,经常都要住院治疗,苦不堪言。转机出现在1年前,肖大爷参加了朱口镇卫生院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健康筛查。医院筛查出他痰湿内阻,给予中医药服务干预治疗,并用中医适宜技术三伏灸治疗,先后通过2个疗程治疗,肖大爷从每年秋冬季节频繁发作,到现在秋冬季节明显减少,发作症状较轻,疗效明显。

朱口镇卫生院院长林灵表示,朱口镇作为中医“治未病”示范乡镇,通过免费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筛查、养生保健等中医药服务,以及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及中医适宜技术,加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进中医阁建设等,真正让中医药走进群众、惠及群众,“零距离”融入百姓生活。

传承创新让中医药文化落地生根

专家义诊、中药展示、中医适宜技术体验……8月9日,夜幕降临,三明市三元区第六期“中医夜市”在腾飞广场开市,现场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来自三明市第一医院、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三明市皮肤病院等12家医疗机构的医生及部分三明市名中医纷纷化身“夜市摊主”,将中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三元区“中医夜市”将中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东南网记者 蔡晓卿 摄

“我平时就喜欢用中医调理身体,最近自己研究艾灸总是不得其法,正好今天有名中医坐诊,我就早早地来排队咨询。”邓女士在现场体验了名中医义诊、中药茶饮品鉴、中医推拿等服务。“希望能多多举办这样的中医体验活动。”邓女士补充道。

“我们正在探索打造‘中医夜市+商圈’模式,旨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让市民在逛夜市的过程中感受中医的独特之处。这种模式既保留了中医精髓,又以年轻化、接地气的呈现方式赢得大众青睐,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新窗口。”三元区卫生健康局党组成员陈继东表示。

为了进一步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三明市以中医药文化夜市、中医药课程、家庭中医养生讲座等活动为载体,加强中医文化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普及推广,提升全民中医药文化素养。

此外,三明市还依托宋纬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民间青草药、畲医畲药、中草药加工炮制、民间乡土药膳等研究,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2024年,由三明市中医药专家宋纬文主编的《福建畲族药膳》出版发行。这是福建民间各地的畲族药膳首次结集问世,搜集了158道畲族常用药膳和166种畲族药膳用药,为畲族药膳的追根溯源、系统研究和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以他主编的还有《三明老药工炮制经验集》《三明乡土药膳》《三明草药(系列)》等20余部书籍编写出版,“中药炮制技术”被列入市级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设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组建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团,建立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队伍……三明市还通过多渠道、多媒介、多形式宣传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文化,让中医药文化内涵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责任编辑:陈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