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只彩色气球同时腾空而起,将天空装点得绚丽多彩的震撼一幕,引来全网许多网友的赞叹。
东南网9月4日讯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最后压轴——8万只100%可降解气球在天安门广场同时升空,化作一条腾空而起的“巨龙”。这项国家级任务的技术总保障,再次花落来自将乐县的何将斌、何将华兄弟。
3月,上海斌华气球的何将斌、何将华兄弟又接到了这个特殊任务,这对兄弟已是第二次参与气球放飞,十年前他们就已经参与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气球放飞工作。
何将斌与何将华出生于将乐漠源乡,大学毕业后,他们放弃继承父亲的建材生意,坚持自己的创业梦想,利用自己在湖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所学的工美功底开始了以气球设计为主的第三产业,创立上海斌华文化传播,组建斌华气球艺术团队。何将华主理公司事务,担任公司总经理,何将斌担任执行总监,现已是中国气球艺术行业协会的会长。
何将华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接到任务后,兄弟俩立即从中国气球艺术行业中挑选了55名精英组成技术指导保障组。他们先后几十次往返于上海和北京之间,与活动组织方反复研讨每一个细节。从气球材质的选择到颜色的确定,从充气技术的改进到应急方案的准备,他们都精益求精。为了专注投入这项任务,兄弟俩甚至特意减少了商业订单数量,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阅兵筹备中。
“大家在电视上观看放飞气球的环节特别简单,其实背后没有那么容易。”何将斌解释道。8万只气球必须在90分钟内完成充气绑扎,且每个气球充装氦气后直径必须统一控制在25厘米,最大误差不能超过5毫米。
为什么需要如此精确?原来,大小一致的气球升空速度相同,才能形成完美的气球幕效果。何将华将气球充气打结的技术要领归纳为8个字:一拽、二转、三捏、四拉,所有动作必须一气呵成。
考虑到环保因素,所有气球均采用100%可降解的天然乳胶材料制成。气球内充的是高纯度氦气而非氢气,氦气是惰性气体,安全可靠,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安全隐患。
即使在空中爆裂落地后,气球也可以完全降解,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考虑体现了活动组织者对环保的重视和责任。
志愿者在现场放飞气球。
来自北京警察学院的600名学生参与了气球放飞工作。他们经过了两个月的刻苦训练,每人每天要完成超过200个气球的充气、量尺和打结。
志愿者们从最初10秒钟打不好一个气球,进步到能在10秒钟内完成2个以上气球的充气和打结。原本计划90分钟完成的充气任务,最终被缩短到了70分钟。
9月2日深夜,何将斌、何将华与其他技术指导一起乘车前往气球充气点位。虽然休息室可以休息,但他们却激动得一夜没睡。凌晨4时,志愿者们两人一组,四人一笼,开始了充装工作。看着彩色气球慢慢填满100个白色金属立方笼,所有人都越发兴奋。
早晨7时,志愿者们推着装满气球的立方笼前往天安门广场,静候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当8万只气球与8万羽和平鸽同时腾空而起时,何将斌忍不住泪流满面。
当最后一只气球消失在蓝天中,何将斌与何将华相视而笑。从2015到2025,从七十周年到八十周年,改变的是年龄,不变的是那份赤子之心。
十年前的盛况犹在眼前,十年后的荣光已然续写。那些腾空而起的气球,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对和平的向往,更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托起的中国梦想。(东南网综合将乐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