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牙溪水库。三明市水利局 供图
东南网9月18日报道(本网记者 陈艳艳 肖晓敏 蔡晓卿 通讯员 蒋芳彪 吴华斌)三明作为闽江源头,位于“六江两溪”与“三区两带”中的“山区水资源涵养带”,是闽江口水资源配置的关键战略区,其水生态环境与闽江流域生态紧密相连。三明市境内沙溪、金溪、尤溪三大干流贯穿全市,均为闽江水系,境内流域面积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94%,约占闽江流域面积的36%。
2000年5月10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主持召开全省重点工业污染企业达标暨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议,高瞻远瞩提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理念,为福建流域治理指明方向。
二十五载接续奋斗,这份镌刻在闽江源头的发展宣言,正在三明转化为生动的治水实践:从筑牢生态屏障到创新治理模式,从守护一江清水到激活绿色动能,三明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三明市的河湖长制工作先进经验《探索河湖治理多元参与 同心共守绿水青山》成功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汇编,展示了三明在强化履职尽责、推进统筹协调、幸福河湖建设、基层河湖管护、智慧河湖建设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典型做法与经验。同时,三明市通过“两山”转化,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今天的三明,闽江源头碧波荡漾,九龙江支流清澈见底,两岸绿意盎然。全市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高达100%,水土保持率显著提升至92.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也达到了98.53%,各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前列。这组数据,生动见证了三明在重任之下,依然勇毅前行的坚定步伐。在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的土地上,“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宏伟篇章正徐徐展开,奏响了新时代治水兴城的三明新篇章。
坚守源头责任 “三水”机制纵深推进河湖长制
“过去紫阳湖周边环境脏乱不堪,村民散养家禽导致恶臭弥漫,最严重时湖面还漂浮着死猪。”在尤溪县城关镇水东村大濑坂自然村生活了40多年的曾秀平回忆道。
曾经的紫阳湖库区,周边养殖户私自占用水域,网箱养殖、违章搭建及生产生活排污混乱,导致库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自2017年起,紫阳湖整治行动拉开序幕,至2023年,城关镇又大力推进“秀美紫阳、生态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城关镇党委书记胡宗瑜介绍,现如今,这里已焕然一新——宽阔整洁的公路、色彩协调的民居,与碧波荡漾的紫阳湖,共同勾勒出一幅移民后扶示范区的美丽画卷。
村民曾秀平向记者介绍紫阳湖的变化。记者肖晓敏 摄
守护好闽江源头碧水,三明责无旁贷。
长期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部门通力协作,持续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向“有能有效”升级。
2009年,三明市大田县在全省率先实施河长制,明确“河长”为治河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全市已有901名市、县、乡三级河长,成为河流健康的守护者。自去年起,累计开展巡河工作达7.2万余人次。
为解决涉水事件分管部门多、职能交叉的难题,2010年,三明市大田县成立全省首家生态综合执法局,集中整合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实现“一局统管”的生态综合执法模式。
2021年5月9日,由三明市河长办牵头起草的《河湖长制工作管理规范》正式实施,成为福建省首部河湖长制工作地方标准。2023年,三明市河湖长制工作凭借其独特的“委员河长”工作机制和显著成效,成功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治水成效绝非终点,而是一种治理模式创新的开端。
为持续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推进河湖长制,自2024年起,三明市探索建立以“晒水、议水、评水”为核心内容的《三明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并以河湖长令形式正式印发,进一步强化了公众监督、联防共治、闭环管理和考核问责机制。
在此基础上,三明市又构建了全流域交水机制,即在国省控、乡镇交接断面建立交水亮晒机制,每月定期开展县域间和乡镇间同流域交水断面水质公开亮晒,有效强化了上下游协同联动,逐步形成了统筹协调的流域治理新格局。2025年1月至7月,全市主要流域水质达标率高达100%,优质水比例达到94.5%,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
今年7月,福建省河长制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河湖长制正向激励结果:三明市等5个设区市荣获“正向激励设区市”称号。值得一提的是,三明市已连续八年获得全省河湖长制考核优秀成绩,并在2020年还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激励。
坚持水利惠民 “3+1”模式助推从“水困”到“水安”
“平原地区怕水淹,高山地区怕干旱。”这句民谚,深刻反映了山区人民对水资源的强烈渴望。
宁化县泉上镇,地处闽江上游,曾长期陷入“水困”的困境,是全县万亩旱片之一,却是烟叶和粮食的主产区。“缺水如同沉重的枷锁,严重制约了泉上镇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泉上镇副镇长马骏介绍道。
宁化县泉上水库。三明市水利局 供图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2016年,宁化县东坑水库及配套工程建成投用,日供水能力达4000吨,成功解决了泉上、联群、谢新、罗李、青瑶等五个村庄共1.37万亩农田的缺水问题,并为1万余人提供了安全饮用水源,旱季供水保证率高达95%。
自2000年以来,全市新建中小型水库26座,其中15座小型水库列入省级规划,3座中型水库列入全国规划。策划总投资109亿元的三明西和安砂两个大型灌区被列入《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将有效改变老区“靠天喝水”的历史。
如今,漫步在宁化泉上镇的田间地头,汩汩清流正滋润着这片曾经干渴的土地。这场“水困”突围战的胜利,正是三明市在水资源调配与生态治理方面统筹兼顾的生动写照。
不仅如此,三明市还创新推出“统投、统建、统管+智慧监管”的“3+1”建管模式,进一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截至2025年8月底,三明全市累计投入超过13.74亿元,覆盖1379个行政村,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53%;规模化供水覆盖人口提升至70.44%,惠及超过200万群众。
三明位于闽西山区,拥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独特地理格局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不仅带来了丰沛的降雨,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水安全挑战。沙溪、金溪、尤溪等河流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洪水。以沙溪为例,1994年、2005年、2006年、2010年、2015年、2019年、2022年都曾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水,给三明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
“兴利除害、造福人民”成为当地民众的迫切期盼。
二十余载光阴流转,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初心,引领这座城市在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的征途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的高潮。
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沙县段施工现场。三明市水利局 供图
1998年,三明及全省47个县市区的主要河流启动了千里江堤建设,打响了声势浩大的堤防建设攻坚战;2011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全省“五江一溪”工程全面展开,三明分步实施了沙溪流域防洪三期、四期,尤溪流域防洪二期,金溪流域防洪三期,闽江防洪工程三明段一期、二期、三期等重大防洪工程,累计筑成防洪堤长达238公里,将治理河段的防洪标准提升至足以抵御二十年一遇乃至更高级别的洪水。
自2022年以来,三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立了防洪排涝工作领导小组,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全市防洪排涝工作。市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实地调研,全面排查工程体系和非工程体系的短板问题,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
为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三明市常态化开展“三争”行动,市领导亲自带队到国家有关部委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全市谋划实施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闽江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三明段)获中央补助资金9.2亿元,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完成堤防建设工程91.34公里,完成投资19.11亿元,占总投资的60%,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沙溪干流的防洪能力,补齐防洪短板和薄弱环节。2023年,三明市凭借全域系统化推进的治理智慧,成功获评“第三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并获得中央补助资金9亿元,目前已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工程40项,海绵化改造成效公众满意度达94%。这些项目为防洪排涝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干流治理的基础上,三明市进一步强化流域综合治理,系统谋划投资25亿元的“五江一溪”防洪工程,今年已争取中央补助资金4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安砂大型水库(改扩建)项目,开展项目前期论证并积极争取被列入“十五五”国家规划,为系统解决流域水安全问题、提升防洪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围绕“双碳”目标,探索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日前,走进宁化5000亩油茶水土保持示范园,郁郁葱葱的油茶园里挂满了果实。这里曾是一片荒山,这片示范园不仅盘活了荒山资源,更成为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的“黄金产业”——亩产茶油40公斤以上,年产值达2400万元以上。
过去,宁化流传着一句民间俗语“石壁淮土,光山秃土,宁做尼姑,不嫁淮土”。由于淮土山上多为紫页岩,保水性差,“下雨一刻水冲沙,三天无雨干巴巴”,老百姓的谚语里写满了心酸,镇上的青壮劳力只好纷纷外出务工谋生。“治理前,大雨导致泥沙俱下,小溪河流尽染红色,最终泻入闽江。”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廖福钦表示,曾经的宁化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山光岭秃,被称为“瘌痢山”。
2012年,三明市水土保持誓师大会在宁化召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水土保持攻坚战就此拉开序幕。久久为功,宁化县探索出“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等“五+”治理模式,构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经过持续治理,根据最新数据,宁化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95年的455.34平方公里减少至2024年的207.75平方公里。
宁化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三明市水利局 供图
从福建省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县之一到获评“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宁化的环境变迁成为了一个生动缩影,见证了三明全市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坚实步伐。
在治理过程中,三明积极响应新时代水土保持的新挑战,紧密结合山区实际,灵活采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策略,逐步构建起多样化且高效的水土治理模式:泰宁县依托全国森林康养试点,打造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园,带动文旅康养、休闲度假、水美经济等业态落地生根;建宁县积极推广果园水土保持“三改一配套”模式,通过“梯田保土、绿肥养土、设施护土”提升果园产量与生态韧性,促进山地果园转型……从2004年至2025年,三明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858.93万亩,水土保持率从2004年的91.32%提升至92.9%。在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评估中,三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优秀”档次,充分体现了其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成效。
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探索水权交易等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
2021年,三明市首笔“节水贷”业务在三元区落地,以企业持有的取水许可证作为质押担保,有效破解了节水项目因缺乏标准抵押物或有效担保而面临的融资难题。
2023年,永安市成功完成了三明市首宗水权交易,也是全省第二宗,标志着该市在利用市场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促进节水方面的积极尝试,为水权交易市场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截至2025年7月,三明市已累计完成38宗水权交易,总交易水量达687.4万立方米,成交金额累计47.32万元,成交宗数在全省排名第二。
2024年,宁化县水土保持中心与兴业银行宁化支行成功签约,推出首笔水土保持碳汇开发挂钩贷款,有效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项目的碳汇开发、测算及交易,成为推动绿色金融与水利建设融合的新举措。
2025年8月,首单丹霞地貌生态美学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在福建泰宁成功落地。上清溪小流域生态产品经营权通过福建两山生态产品交易服务平台(沙县农交中心)完成交易,标志着泰宁在生态资源“可评估、可交易、可变现”的探索中迈出关键一步,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提供了极具示范意义的实践样本。
泰宁大金湖水土保持科教园。三明市水利局 供图
这是三明市围绕“双碳”目标,积极推动水利建设与绿色金融深度融合的举措;同时也是探索构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具体实践。该做法成功入选水利部太湖局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
站在闽江的源头,流淌出一条滋养生命的脉络,承载着几代人的精心守护。从昔日为水发愁,到如今因水而兴,三明历经25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