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正在观看文化表演。
东南网9月30日讯(通讯员 付哲文)“今天可太高兴了!看完才知道外家拳这么威风,花灯这么精致,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真好!”9月28日,三明市建宁县伊家乡笔架村挤满了赶热闹的村民,刚看完非遗展示的陈大妈攥着刚赢的肥皂礼品,眼角笑成了缝。
当天,一场“有看头、有玩头”的非遗展示暨乡村文化活动在此开展,外家拳表演刚劲有力,精致花灯引人驻足,现场互动游戏趣味十足,将村里的氛围搅得火热。这场活动由笔架村文化特派员李昕妍牵头组织,既是建宁县非遗保护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基层实践,更是全县文化特派员下沉服务的生动缩影,为国庆前夕的乡村增添了浓郁文化气息。
在建宁,这样接地气的文化活动并非个例。
溪口镇枫元村聚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组建枫元村广场舞队伍,制定常态化训练计划,让村民在欢快的旋律与整齐的舞步中收获健康与快乐。溪源乡上坪村则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古村文化与优良家风展示为核心,通过图文展览、故事分享、家风座谈等形式,让村民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沿革与传统美德,在感知文化根脉的过程中,归属感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溪源乡上坪村正在开展家风宣讲。
这些乡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文化特派员制度的坚实支撑。作为三明市文化特派员工作部署的重要践行地,建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与非遗资源。这些资源是全县群众世代相传的智慧结晶,更是县域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镇化推进与生活方式转变,建宁县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困境,年轻群体对本土非遗知晓度偏低,乡村地区日常文体活动相对匮乏,邻里互动减少,县域乡村文化活力亟待激活。
为破解这一难题,建宁县积极贯彻落实三明市文化特派员工作要求,选派文化领域骨干下沉乡镇、结对村庄。为确保服务实效,建宁县创新推出“1名当地乡镇干部+1名县里科级干部+1位文化特派员”的搭配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熟悉乡情、科级干部统筹协调、特派员专业引领的优势,同时配备相应活动开展经费,为文化活动落地、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建宁县已有3名文化特派员投身基层服务,他们是全市首批34名文化特派员的一员,以两年为服务周期,扎根乡镇、结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保护文化遗产、培养文化人才等举措,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国庆佳节来临之际,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更具特殊意义。它让乡村“动”了起来,以丰富的文体活动拉近邻里距离,化解乡村“空心化”带来的情感疏离,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乡村氛围,为乡村文化振兴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这些充满烟火气与文化味的活动,也为国庆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持续为建宁县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注入强劲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