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劳动课——三明打造特色劳动教育课

来源:东南网 | 作者:肖晓敏 | 时间:2023-05-12

学生体验沙县小吃扁肉制作。

东南网5月12日讯(本网记者 肖晓敏 文/图)采茶、扎染、种植兰花、制作中草药香囊,还有制作沙县小吃、操场上“种”水稻……每年5月为“学生劳动教育月”,眼下,三明市教育系统正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其中不少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让人眼前一亮。

《体劳融合课例——水稻种植》

操场变农田

位于三明城区的三元区东新小学,创新构建“体劳”跨学科融合课程新模式,开设了“操场上的劳动课”。在操场上,由学生相互协作,模拟老牛犁地、插秧、推小车运输肥料、收割等劳动环节,让学生感受“田野”里的体育课,操场上的劳动课。

课程的主创老师罗鸣桄告诉东南网记者,这门课程是去年他在洋溪镇劳动实践基地看到学生收割水稻时受到的启发,“城市里的学生不可能经常到田间劳动,思考着最重要的是回归‘劳动本身’,于是把劳动技能和体育课程相结合,把操场变成了农田。”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完成虚拟的水稻种植过程,作为体育老师的罗鸣桄,巧妙地设计了情境教学——犁地环节,把麻袋当作犁田的犁耙,两个学生一组,一人蹲下当犁耙,另一人拉着犁耙;施肥环节,两个学生模拟小推车运输肥料;收割环节,学生用接力棒当镰刀,标志桶当水稻,通过分组比赛,锻炼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据悉,今年4月,东新小学罗鸣桄老师受福建教育学院邀请,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授课。目前,该课程也已辐射推广至三元区18所小学

家长陈裕峰教学生们扁肉制作。

家长进课堂

沙县小吃传承发展了1600多年,凝聚了中国人的勤劳智慧。三明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充分挖掘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文化,结合“家长进课堂”活动,每个月分阶段、分批次开设“沙县小吃制作”相关的劳动课程,让学生亲自制作沙县小吃,在劳动中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月11日,该校三年1班的学生家长陈裕峰,走进儿子的课堂,教学生们制作扁肉,“扁肉皮两边的角要对折,皮不能捏太紧,肉不能放太多……“他说,自己长年在杭州开沙县小吃,这次很荣幸参加儿子的班级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沙县小吃,传承技艺,非常高兴。”

现场,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学包扁肉,通过亲自制作,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快乐。“通过家长手把手教授小吃制作过程,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沙县小吃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该班的语文老师林芳说。

清溪小学学生体验采茶。刘晓斌 摄

三明市历来重视教育。近年来,三明市积极探索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2022年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聚焦课程、师资、经费、场所以及评价督导等方面,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的支撑保障,推进全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让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