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探索山区养老新模式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3-10-26

东南网10月26日讯(本网记者 蔡晓卿 通讯员 颜全飚 罗珍华 黄圣泽 陈舒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已成为社会性难题。据了解,截至20238月,三明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56.47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19.84%。为破解这个难题,三明聚焦补短板、解难题、求创新,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智慧养老等新模式,加快推进三明市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推动山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明样板”。

虚拟养老院 养老不离家

“老人也喜欢在家里养老,但是,我们经常要在村里打零工,家里老人就没人照看。安装了智能体征监测设备后,我们外出更安心了。”家住大田县上京镇丰田村的朱凤娥儿子说。

今年以来,大田县创新“互联网+点菜式”养老服务机制,建立“虚拟县域养老院”,解决农村老年人不愿入驻机构养老问题,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我们在服务对象的家中安装智能体征监测和紧急呼叫设备,实现了老年人家庭与我们智慧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的有效连接。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到老年人睡眠、呼吸、心率的变化情况,当其出现体征异常情况,系统会自动提交相关风险报警,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大田居敬泽惠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蒋联松介绍,服务中心大屏幕上滚动着实时预警数据,上面详细显示着老年人姓名、家庭住址、预警时间和风险警报等信息。家属也可以在手机下载设备APP,随时可获取相关监测数据。

“今年,全市共投入3243万元,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为全市60周岁以上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三明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郑潇介绍,全市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2615张,为经评估经济困难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5230人次,实现政府为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全覆盖。

学养结合 物质精神双富有

10月19日,三明首家社区食堂在沙县区凤岗街道府前西路正式开门营业,红烧肉、鸡腿、荔枝肉、香辣鱼等10多道菜品,色香味俱全,有效缓解了老年人的用餐难题。

家住沙县老火车站附近的94岁老人张玉珠说,以往都是自己一个人煮饭吃,有了社区食堂,不仅可以吃到免费的饭菜,吃饭也更热闹了。

社区食堂还通过提供外带服务、设置无障碍通道等方式,解决行动不便老人的就餐难题。此外,政府主动作为,争取政策支持,在用餐费用上给予了补贴,60-79周岁老人用餐仅需3元/人;80-89周岁老人及60-89周岁的五保、低保、重残、革命五老及遗偶、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用餐仅需2元/人;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可免费用餐。

走进沙县区富口镇姜后村,一群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画画。在这里,不仅有文化娱乐活动,每周还有志愿者老师定期上课,内容涵盖健康保健、智能手机应用、垃圾分类、防诈骗宣传教育、小吃工艺传承、乡风文明乡村社会治理等等,留守老人上起了学堂,精神也更加富足了。

近年来,沙县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寻求关爱服务新方法,探索“学养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将老年大学理念植入农村,充分利用农村幸福院、旧校舍、文化活动等现有场所,创办乡村“银杏”乐龄学堂,建设运营慈善长者食堂,以“共学、共餐、共伴”模式,促进农村老人居家健康养老。

医养对接 养老更有“医”靠

10月23日,位于生态新城的三明首个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项目——“百龄之家”正式运营,围绕“智慧养老 乐活社区”主题,为三明市长者提供退休养老新生活方式。

百龄之家总投资2.8亿元,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由七幢康养公寓、一幢护理中心、一幢乐活中心组成,总床位数852张。乐活中心设置了“弄花留香坊”“朱子国学馆”“舞蹈训练馆”等13个特色功能区,并引入光大养老智慧养老体系,利用智能硬件软件与社区居民生活场景相结合,通过智慧服务、智慧照护、智慧交流、智慧管理、智慧安防等五大场景,以现代科技与温馨关怀相融合,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为智能化、便捷化的美好生活。

据统计,三明全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达9031张,占机构总床位数的74%,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医养签约率100%。

近年来,三明市民政部门把开展主题教育和养老服务工作相结合,把“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聚焦基层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真正让“银发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