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村寻求的又一次突破

来源:东南网 | 作者:陈艳艳 蔡晓卿 | 时间:2023-11-20


互叶白千层迎风摇曳 陈艳艳 摄

东南网11月20日报道(本网记者 陈艳艳 蔡晓卿)再次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这里依然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河边漫步,细心的你会发现,沿岸一株株植物迎风摇曳,其叶如针,摘下揉捻,一股特殊的芳香。

可别小瞧了这一株株植物,它的叶子揉碎后不仅可以治疗伤口,吸入叶子中的油脂还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它就是被誉为“植物中的黄金”——互叶白千层。而这是“阿斗”书记,为助力半山村产业振兴,寻求的又一次尝试与突破。

“村企共建”品牌首发成功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半山村在探索产业振兴的道路上从未停歇。11月6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举办,半山村半山湾品牌作为三明市尤溪县重点项目应邀亮相。半山湾新品在林博会上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众多省市领导、客商的关注。

半山湾产品一上市就受到广泛关注 肖晓敏 摄

三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积极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半山村引入的互叶白千层产业,不仅绿化了山野,还将带动村民增收。11月3日林博会举办前,三明市委书记李兴湖到尤溪县调研,详细了解了半山村互叶白千层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情况,强调要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抓实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我们半山湾品牌主要生产以茶树精油为主要成分的日化产品。这次我们带来了茶树精油、美肌皂、养肤皂、元气小胖墩等产品,相关产品也已经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架销售……”林博会开馆首日,尤溪县梅仙镇通汶联村党委书记、半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林上斗现场介绍起首次发布的半山湾品牌,并表示要将其打造成民族的产业、乡村的品牌。

展馆前涌动的人群,不仅仅代表半山湾品牌的首发成功,也是“村企共建”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次重要实践。据了解,半山湾品牌是半山村的尤溪县半月岛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与福州中科伟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

“目前,半山村已种植互叶白千层20亩,年底预计会扩大到三四百亩。同时,村里的精油提炼厂也将于今年11月底投产,促进村财、村民双增收。”林上斗补充道。

精油产业是如何引进来的?一定程度上,与半山村所处的经纬度有关。“半山村位于北纬26°,正是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通过引种、驯化和选育,获得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叶白千层优良品种的理想生态带。”福州中科伟创公司副总经理郭若禹介绍道。

东南网记者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了解到,互叶白千层是上世纪90年代从澳大利亚引进的药用及香料植物,其鲜枝叶提取的精油(俗称“茶树油”)主要成分4-松油醇是一种强效的抗菌剂及免疫激活剂,已广泛应用在预防医药、日化、香料食品等行业。在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近20年来的驯化和选育下,互叶白千层优株含油率达1.15%,超过“茶树油”国际标准;改良精油提取工艺,4-松油醇纯度达99.7%,超过出口质量标准。

“半山湾产品正是利用从互叶白千层植物中提取的茶树油作为原料,生产各种纯天然的健康日化产品。”郭若禹透露,目前,该项目前期投入150余万元,用于茶树精油提炼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安装。

这将是半山村产业振兴的又一次尝试与突破,而这离不开半山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突破。

制度改革实现“无产变有产”

“乡村振兴需要久久为功,我们用了近7年时间,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确权确股不确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突破重点,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无产变有产’。”林上斗说。

据了解,早在2015年,林上斗回村当选为半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那年,就提出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但迟迟不敢推动,“当时,我说要把土地整合起来、抱团发展,第一次开会,村民就反对,误以为我要把他们的土地给‘没收’了,连我母亲也认为土地不是给个人就是‘没收’,于是此事只能搁置。”

半山村面貌日新月异 半山村供图

但当时半山村没有村集体合作社,如何抱团发展?林上斗提议成立一个合作社,每个人缴纳股金200元。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但一直到2017年,两年时间才6位村民参加。

怎么办?林上斗绞尽脑汁,最后决定自费三万元从武夷山购买了十个竹筏,发展旅游产业。说干就干,当年“五一”开始卖票。见竹筏效益不错,村民纷纷争取加入合作社。“最后,全村一个不落地以200元股金加入了合作社。其实我并不是要大家的200元,只是想要大家有个合作社的概念。”林上斗用心良苦。

后续,半山大桥通车了,竹筏产业在2018年、2019年每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目前已经分红320元。

“大家200元的股金已经回本了,也就有了村民的信任。”以此为契机,林上斗希望能继续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2021年,半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半山村每一个家庭户颁发股权证,共计239户、1051股。拿着股权证,村民也就实现“无产”变“有产”。

半山村全景 半山村供图

为什么执着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制度不改革,外面的资本想来投资却不敢来,比如这100亩地要和20人签合同,有一个人不肯就做不下去。还有比如说村里的土地面积很大,但是被承包的土地很少,这就会导致其他资源分配不公平。”林上斗解释,半山村采取的整村“确权确股不确地”方式,以人均平均耕地面积为一个股权加入合作社参股,用货币的形式(3.5万元/亩)平衡历史遗留的耕地面积大小不一问题等,探索实现“人人参与、一个不漏、同股同权”;“一年一动”根据人口数量进行“生增死减”,保持“确权确股不确地”的动态平衡。同时,进一步引导村民将闲置资产等入股合作社,如发掘古民居优势,动员房主以老房子入股,按照“房主占股30%,合作社占股70%”模式发展民宿产业,三年以来累计盈利33.6万元。

“当然,如果村民需要大片的土地去经营,缴纳租金就可以。村民不缴纳租金也可以,只要集体要使用土地的时候,随时给集体就可以。”林上斗大力倡导“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和“五个一”精神,即“一村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他相信,制度好,再加上环境好、民风好,企业也就自然愿意进来;也相信,有制度在,将来半山村依然可以走得更远。

记者从尤溪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半山村开展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深化、完善,围绕“确权、活权、用权”,形成具有半山特色的“334”改革模式,并在全县推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坐竹排、观鹭鸟、游半月岛、看名木古树……如今的半山村,因为有了“阿斗”书记确实变得更好了。曾经的“贫困村”“空壳村”华丽转变,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文明村、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庄及全省金牌旅游村等,2023年9月还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典型示范村。

林上斗的努力也得到了认可。2018年,他荣获全国首届“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19年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23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辛勤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半山村转变阶段性成果的见证。

跨越山海只为遇见半山

在半山村的转变过程中,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回引人才”。他们当中,有作家、有设计师、有纪录片导演,还有大学生等等,他们以艺术带动乡村振兴。来自山西的王虹是代表之一。

她与半山村的缘分,源自一场巡回报告。2018年,林上斗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次年前往山西作“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那次巡回报告让我有幸认识了他(林上斗),通过他也了解到了半山村。”于是自2019年开始,王虹每年都会来一趟半山村。前几年都是待一段时间就回去,今年从4月份开始,她就决定长期驻扎这里,到现在已经200多天。

在王虹(右一)的鼓励下,黄爱华(中)第一次做起了手工 蔡晓卿 摄

问及为何能留得住?王虹坦言,今年她54岁,像她这个年纪,有钱有闲,带动得起来,也建议可以积极鼓励与支持银发群体到乡村发挥余热。

“她来这里做义工,不拿一分工资。”林上斗说,王虹曾是山西某国有企业宣传部部长,退休后来到半山村,目前半山村的相关宣传工作都由她负责。“当时她说今年准备长住这里的时候,我还不大相信,一直到那天她从山西老家寄来了大大小小20多个包裹,有衣服,还有锅碗瓢盆,才彻底相信了。”从半山村村委会副主任林昭辉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王虹的佩服。

王虹此次来半山村主要想做好两件事:讲好美丽中国的故事、为半山村民俗植入文化。

“半山村故事很多,有给女儿做陪嫁的母亲、背着爷爷打工的孙子以及美丽村嫂清洁队等,想把这些故事宣传出去。”王虹边走边介绍。采访过程中,恰巧遇见了“给女儿做陪嫁的母亲”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女儿黄爱华坐在轮椅上做手工,她的丈夫在一旁帮忙协助,她的母亲看到王虹就一直招呼“进来喝茶”。

“这是第一次做手工。”“对,下午刚开始,还有你说的可以学着纳鞋垫,你人真的太好了。”……通过王虹与黄爱华的交谈中,记者得知,在王虹的鼓励下,在轮椅上坐了26年的黄爱华当天下午第一次做手工,学着编制灯罩,一个2.8元。

来到村口的望桂民宿,随处可见的文化元素就是王虹的杰作,王虹的尤溪半月岛文化艺术服务中心“小人物,大能量”美丽乡村人文民俗故事传播工作室也设在了这里。当天夜里,从泉州来尤溪出差的黄先生入住在望桂民宿。“这里安静、价格实惠,离县城也近,下次有机会也会选择这里。”说完,黄先生就继续埋头他的工作。

据了解,望桂民宿正是由一座古民居改建,房主以老房子入股。“古民居多是祖屋,一栋老房子能和大半个村的人沾上关系,产权复杂,很难活化利用。”林昭晖说,正是通过“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经营权市场化运作,半山村的一栋栋古民居,正在制度改革中逐步焕发新生。

回望半山村,“遇见半山 呵护健康”在夜里格外醒目。相信,随着时光流转,半山的名字将不再只是回响在群山之间的一个村落。

乡村振兴专家谈

三明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张桂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半山村因地制宜选择互叶白千层种植和茶树油提炼作为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是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优势,以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尝试。而这需要制度和人才的支撑。

农村集体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集体经济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只有进一步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潜能,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对集体资源实现更加有效的利用,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现。同时,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但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存在总体规模偏少、整体素质偏低、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内生动力,与健全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的外生动力,形成内外合力的良性生态环境,让每一位振兴人才沉得下心去想发展,谋路子,做实事,这样就能打造一支稳定、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