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在三明市召开

来源:东南网 | 作者:刘惠萍 肖晓敏 | 时间:2025-11-07

东南网11月7日讯(本网记者 刘惠萍 肖晓敏 文/图)11月7日,第二届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在三明市召开。院士专家、企业精英、高校及科研机构代表近150人参会。

活动现场。

本届论坛,以探索协同创新模式,发展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为核心议题,同期举办2025智慧基础设施产业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相关专家、教授、领导为大会致开幕辞。同时,活动中进行了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新成员单位集中授牌仪式。

为2家共建单位授牌。

据了解,2024年,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成立,以同济大学为依托单位,是全国性、跨行业、跨学科的合作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在平台运营的一年多时间里,平台集中力量,共同突破智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防灾等环节的技术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目前,平台现有11家共创单位、50家共建单位、106家共享单位。

本次论坛落地在三明这座正在积极推动智慧化转型升级的老工业城市,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三明坚持科技赋能,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打造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以城市管理领域为例,在三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上线AI视频智能分析系统,构建“动静结合”监控网,目前已自动识别12类违规场景,识别准确率为81.7%,实现“发现即上报、处置全闭环”。

三明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7日,记者走进三明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大屏幕上各项城市运行管理数据正实时跳动,工作人员正通过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管理全区城市管理问题。

“新市北路21号设备发生井盖一级预警”的报警提示,经平台,精准推送至三明市市政工程养管中心。中心及时现场处置,井盖在39分钟后运行状态恢复正常。

这是三明市推动智慧井盖安装,构建“脚下安全”防护网的生动缩影。

据了解,三明市城管局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和物联网感知网络,为每一个井盖建立起电子台账,点击城市地图上的对应图标,井盖位置、权属单位等信息便清晰呈现。目前,15类1467套物联感知设备已在重点路段布设,其中308套智慧井盖设备分布于列东街、三元街等路段,实现24小时全域智能化监控。

值得一提的是,该中心在积水监测方面,为汛期防控撑起“感知伞”。在三明市市区(如梅列大桥、列东大桥、东新四路)等关键路口分别试点搭建3套安装下穿桥积水监测和10套路面积水监测设备,动态监测城市重要地段的水位详情,并结合历史水雨情信息的汇聚与分析,进行事前智能预警,为城市防汛应急决策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据三明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主任苏荣潘透露,在智慧基础设施方面,三明正积极引入智慧排水平台、城市生命线监管平台,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测”的科学模式,智能守护城市安全运行。

另外,三明市在基础设施智慧化融合日益加深的同时,基础设施智慧协同格局也基本形成。

今年7月,三明立足山区实际,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机制,制定出台《三明市加快推进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黄河实验室(河南)三明工作站、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等科创平台落地,推动福建东南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全省首个无人机空地一体体系建设项目,打造“低空+智慧”融合场景。

作为革命老区和老工业基地,三明的实践是众多中国城市寻求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三明探讨智慧基础设施的前沿技术、创新模式和协同机制,不仅能为三明的转型升级注入智慧动能,贡献切实可行的“三明方案”,大会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也具备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示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