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2019-06-05 10:00:59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林张清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郑家四代同堂

陈美英(中)在泰宁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

郑世隆(右)在调试医疗设备。

●三明日报永安记者站 陈莉莉

每一个人,对于家都会有自己的解读。那是因为,千门万户之中,万家灯火之下,不要说这一家人与那一家人,各自都有各自的家,即便是同一家人,两个人在家中的身份不同、地位相异,他们对家的感受也会天差地别。你的家,我的家,这一代人的家,那一代人的家,反正,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家里总是有百般滋味。

与其用过去的常识,或者现在的风气,执拗地争论不休:究竟家是什么样的地方?还不如回到家的本原,去追问家的本来面目。可是,当我们真的翻开发黄的老字典的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给《说文解字》作注的清代学者段玉裁,和“五经无双许叔重”也就是《说文解字》的作者东汉许慎,居然也因为家这个字,打起了隔代的笔墨官司: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这是陈美英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嫁进郑家30余年,陈美英和丈夫郑世隆相敬如宾,在生活中孝老爱亲,在工作上齐头并进,在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共同叙写最美家风,先后获评“永安市首届文明家庭”“第一届三明市文明家庭”“第十一届福建省五好家庭”,不久前,2019年度全国最美家庭名单揭晓,来自永安的陈美英家庭榜上有名。

孝老爱亲 家庭和睦

今年57岁的陈美英,是三明市永安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丈夫郑世隆是永安总医院南院区高级工程师。1990年,陈美英和丈夫结婚,成为郑家的一分子。

在陈美英的婚姻“字典”里,公公婆婆是她最好的“教科书范本”。公公郑逸金今年85岁,婆婆兰桂莲比公公小7岁,他们携手走过60载,育有五儿一女,如今祖孙四代24人,以和顺齐家为本、勤俭理家为根,四代同堂、合家相亲,弘扬孝道文化传为佳话。

家和万事兴。陈美英说,她从没见公婆吵过架,老俩口总是互相包容、互爱互助,对待家人亦是如此。这一相处之道成了她和所有郑家人的“传家宝”。

百善孝为先。陈美英夫妻俩以孝为先,在生活上关心双方父母,还一起自学了原始点疗法,一有时间就为老人按摩,并买了按摩椅和发热功能的颈椎治疗枕为老人理疗。今年,公公因颈椎压迫神经导致疼痛难忍,彻夜难眠,双手发麻无力,住院治疗10余天。紧接着,婆婆因膝关节置换术,在医院又住了20多天。这期间,夫妻俩并没有因为工作忙忘记自身的责任,而是跟着大伙儿共同行孝,主动轮流陪护、煮营养餐、心灵抚慰。

婆婆住院那会儿,陈美英正在外地参加培训,一结束就连夜赶回照料婆婆。“她们这些当媳妇的,比我们这些当儿子的还上心呢。”郑世隆感慨道。而陈美英和妯娌们只觉得,女人照顾女人更方便,陪护婆婆的事情理应她们先上。

和顺也是夫妻俩秉行的家风,在大家庭里,成员们和气相处,相敬有加。虽然大家庭成员众多,有些人还在厦门、将乐等外地工作。但每个周末,几乎成了郑家“雷打不动”的家庭聚会日,大家都会回到父母家中齐聚一堂。这个洗菜,那个掌勺,这个做卫生,那个陪老人唠嗑……每次相聚,压根不用谁来张罗,大家都会自个儿忙活起来,其乐融融。有时候,因为拖班或公益事务,陈美英来得迟了,没“抢”到活儿,她也会在饭后抢着洗碗、拖地。

“小叔子之前住院,我们妯娌都会主动去帮忙送饭。”“我孙女刚上早教的时候爱哭闹,我们都没空陪,多亏了老三媳妇帮忙陪着。”“老五媳妇每回包粽子、做牛肉丝,都会给我们每家送一份。”上回去了趟北京,陈美英特地给每家都带了特产。谁家有好东西、谁家有难处,大家都会互相分享、帮衬,这已经成了郑家的一个传统。平日里,他们一大家子还经常结伴带上老人一起出游。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