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展红旗如画|三明故事汇④——血染苏区,红旗不倒

来源:三明融媒体中心 | 作者: | 时间:2019-12-06

1934年8月,田野里稻谷渐渐转黄成熟,此时红军因战线需要开始调防,撤出石碧后,此前逃窜的地主带着武装力量“红带会”伺机预谋反扑。罗瑞珍身先士卒带领赤卫队员冒着被国民党军和“红带会”报复、被捕与杀害的危险,不分昼夜帮助群众抢收粮食,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把300多担粮食分别送到了百姓家里。红军长征之后,白色恐怖加剧,“红带会”异常嚣张,对赤卫队实行围追堵截。赤卫队进入山林,坚持斗争,到了10月,不断损兵折将,又缺衣少食,处境愈发艰难。有一天,罗瑞珍的行踪被发现,敌人立即派出大批人马团团包围,终因寡不敌众,罗瑞珍在邓家湾乱石坑落入敌人手中。

土豪劣绅吴汝祝闻讯赶来,为了泄愤,把罗瑞珍绑在乌桕树上,一阵又一阵地毒打。罗瑞珍脸上身上被打得皮开肉绽,满是鲜血,多次昏死过去。丧心病狂的敌人还把他的左耳割下,站在一旁的恶霸吴长万捡起耳朵,往罗瑞珍的嘴里塞。不料,罗瑞珍顺势咬断吴长万的手指。吴长万和吴汝祝气急败坏,指挥一众匪徒,用大刀凶残的向“乞丐牯”罗瑞珍砍去。

英雄就义惊天地,仰天长笑振山谷,“乞丐牯”罗瑞珍用23岁青春宣示对红色信仰的忠诚,乱石坑中的那棵乌桕树,见证了这惨痛悲壮的一幕。罗瑞珍的笑声中,充满着对敌人的蔑视,充满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不革命就没有出路”,泰宁苏区模范干部杨志和既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鲜血和生命,践行了共产党人的革命信念。

杨志和是泰宁城关人,祖籍长汀。清朝末年,他的父亲杨官云为躲避地主压迫,逃到泰宁城关,栖身于城隍庙中,以抬轿、打柴为生。1913年杨志和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一贫如洗。7岁那一年,他母亲改嫁给当地一个砖瓦匠,他就一直随其继父学制砖瓦、艰难度日。

1931年6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团红六师政委彭雪枫率部解放了泰宁县城。杨志和率先参加了农会和赤卫队,并当选为泰宁县城区西南乡革委会主席和中共泰宁支部书记。他嫉恶如仇、敢于斗争,当地有个名叫萧草堂的地主住在城隍庙附近,为了不被打倒,他专门拿着一大包银圆到杨志和家中,向杨志和求情。杨志和当场断然拒绝。

在红六师工作团的帮助下,在泰宁城隍庙召开了全城工农群众大会,杨志和任审判长,并以自身的苦难家史现身说法,号召大家:“和地主、豪绅划清界线,坚决革命不动摇。”在审判会上,作恶多端的七名土豪、劣绅、地痞流氓头子被处以死刑。

image.png
泰宁红军街

1931年7月9日,红军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回师赣南,泰宁县城为国民党泰宁县民团所占。此后,城区保卫团团总周老龙大搞反攻倒算,关押苏区干部、打死赤卫队员,当地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到了1932年10月,红二十二军收复泰宁,杨志和率县乡干部重返县城。他下定决心,组织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员,全力歼灭周老龙为首的反动武装。最终在当年重阳节晚上,他所率领的红军与赤卫队在奔袭中将周老龙歼灭,被捕的区乡干部也被成功救出。

1933年3月杨志和担任泰宁县委委员兼城市区委书记,10月25日又当选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为了巩固红色苏区,他奉命率领县、区乡干部和地方武装组成武装工作队,去开辟县城周围及将乐县的余坊、马嘶等地,组建红色政权,发动打土豪、分田地和开展扩红、筹款、支前等运动。1934年1月初,东方军二次入闽作战,攻下了沙县、将乐等地。杨志和又受命组织并率领泰宁千余工农群众前往运回缴获的大量食盐、布匹、医药和日用品。他冒着敌机轰炸,身先士卒,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泰宁县城于1934年3月陷于敌手。县委率领县直机关和各区游击队400余人,经梅口、弋口、双坪抵达龙安,坚持游击斗争。8月12日,队伍离开龙安,被编为闽赣军区18团3连,在归化、清流、宁化和闽中一带打游击。1935年3月,组织上派杨志和潜回泰宁县城同转入地下斗争的同志联系并提取活动经费。当他隐蔽在水南砖瓦厂时,因坏人告密,杨志和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历尽酷刑,坚贞不屈。3月10日,泰宁县城西门外刑场,杨志和高喊“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慷慨就义,时年27岁。

在革命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赖水金、罗瑞珍、杨志和只是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付出重大牺牲的缩影。自1928年夏建立第一个党组织之后,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拼搏、前赴后继,坚持革命斗争,延续革命火种,直到1949年解放,赢得了20多年“红旗不倒”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