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本网原创> 正文
分享到:

古文化“活”传承 三明泰宁大源村古文化保护

2015-08-19 10:09:19 来源:   责任编辑: 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大源村的古建筑形式以民居为主,大多倚山而建,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20余处。

古村口外的傩面木雕

建社合作 传承非遗文化有新法

建筑是固定的,保护相对容易,而主要靠“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却没有这么简单。上世纪五十年代傩舞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遭禁演,1995年泰宁县在进行民俗文化调查时,发现了傩舞,傩舞才得以拥有了重生的机会。

傩舞得以重生,整理乐谱和舞步、服装、道具的式样成为了当务之急,时任大源村文化协管员的严建华,出于对傩舞的热爱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心,主动担起了重任。请教年老艺人、查相关资料、走访周边亲戚.....严建华就这样努力还原大源傩舞的面貌。

失传多时的傩舞谁来跳?再次难住了严建华。他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在县文化部门帮助下,傩舞队终于成立了,登上了不少的表演舞台。面对傩舞演出与农事常常冲突,农民收入来源少,严建华为保护傩舞队,趁着福建日报报业集团重点帮扶挂钩大源村时,打造了大源茶树菇基地。村里把这纯利润达4余万元的茶树菇菇棚租给傩舞队队员,队员有了稳定的收入,傩舞队便稳定了下来。

在大源村名声日渐响亮,文化旅游发展初显苗头时,严建华又有了新法子。他组织村里的傩舞队成员建立合作社,组建了大源傩农家乐服务中心,各户入股投资并拿出家中空房,在村子里办起民宿。这回,大家的傩舞跳得更安心了。

更多>>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