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明与闽西的客家关系
2014-04-22 10: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小傅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三明宁化:客家祖地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独特的民系,自西晋时候起历五次大的迁移,最后在闽粤赣边形成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民系是一支敢于开拓、善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族群,主要分布在祖国内地的l0多个省(市、区)及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亚洲、欧洲、非洲、美圳、澳洲等地,都有客家人的足迹。人称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据英国BBC广播公司统计,如今世界上的客家人约有1亿2千万。按照保守的估计,其中闽西(含三明)300万,粤东580万,赣南700万,四川400万,广西500万,台湾460万,香港l60万,等等。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底蕴丰厚,如何打好“客家牌”,增进客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推进世界和平进程,纵观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各地真可谓干方百计,做足了文章,亦是客家文化的盛事。 三明与闽西(龙岩)山水毗邻,宗族一脉,文化同根,习俗相近,经济活动相互交融,这样就形成了两地客家文化一致的形象共同体,既展示了各自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奇观,又为两地共襄客家文化盛举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三明与闽西的客家渊源关系和共同的开发潜力作一些探索。 一、三明和闽西均是客家祖地,是天下客家人的麦加圣地 众所周知,三明和闽西的地域均处武夷山脉南端,其历史沿革一脉相承。历史上,三明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和现辖龙岩市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连城五县隶属汀州府管辖,统称为闽西,这种渊源关系自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来的千余年间,一直沿伸到民国前期,后来虽有变动的反复,直至1962年三明专区的成立才有了当今建置的雏型。 历史上,闽西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客家民系生成发育的摇篮。正是这一片神奇的地域,使历史上从中原不断迁来的汉民通过汲取周边文化的营养,才形成了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客家民系。一代又一代客家儿女正是沿着汀江的指向,最后漂流至四海五洲,成为在世界上有着重大影响的煌煌族群,客家文化的神奇魅力也成为多门学科众多学者孜孜以论证的千年命题。 闽西地域,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先秦时期研重要居住着蛮夷、百越、畲、瑶等先民,经过秦汉时期的经济开拓,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置新罗县,便开始了客家民系艰辛拓殖的旅程。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闽西地区又置黄连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宁化县。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责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闽西正式置州。因境内有长汀溪,故取名汀州。汀州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辖长汀、宁化及同年在龙岩境内新设置的新罗县。这一现象说明,从西晋开始南下的客家先民,从赣南经宁化大量涌入石壁涌入汀州地域,经过唐和五代时期约300余年的经济开发,闽西地区一时成为吸纳客家流民的阔大舞台。 有史为证,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上杭、武平同时由场升县,是时汀州领长汀、宁化、上杭、武平4县;北宋元符元年(公元l098年)置清流县;南宋绍兴三年(公元ll33年)置连城县:汀州共领6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路为府,称汀州府,明成化六年(公元l470年)置归化县(即今明溪县);明成化十四年(公元l478年),置永定县;此时汀州府统领8县。这八个县,因流行客家方言,又有密切的经济联系,有着共同的客家人的心理认同,成为史学界公认的纯客家住县。 无论是罗香林教授在其《客家源流考》中的著名论断,还是借助方志谱牒的口碑实录,或者是田野调查的风物例证,都有足够的勿庸置疑的证据证明闽西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客家民系发脉的摇篮。从谱牒资料看,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客家移民,有90%的姓氏均可在族谱中找到自己的上祖曾在闽西(或宁化石壁)居住过的记载。正是包括石壁在内的闽西这方地盘养育了客家的文化,形成了客家民系独特的个性。 上杭李氏大宗祠、上杭张化孙墓、武平何仙姑圆寂地、武平“钟半县”的人口发迹、长汀马氏太婆坟茔、河田宗祠一条街的奇璐,都足以说明闽西是客家人形成的中心地域的论点;宁化作为客家人迁徒的中转站,更是天下客家人心中膜拜的精神图腾,金碧辉煌的客家宗祠摆放着150多个姓氏的牌坊,成为海内外客家儿女朝圣祖先的麦加圣地,成为凝聚客家人团结互助、建设家园、共展美好未来的精神纽带。 有些学者提出,是不是天下客家人的祖先从北方到南方的迁徙都经过了石壁呢?作为姓氏渊源的考据,我们认为是可以争论的,但对于石壁业已被客家人认同的历史地位和文化象征并不重要,单就人们的心理趋向而言,人们从内心真诚地呼唤着永恒的石壁的诞生,成为传递客家文化的生命密码的寄托所在。 鉴此,以石壁为中心的客家宗祠和以汀州为中心的客家祖地,成为客家人崇先报本、启裕后昆的阔大祠堂,无论是闽西,还是三明,人为的行政区划的差异并不能隔阻人们对客家圣地的向往,从另一个层面观照也为闽西、三明共同打好客家牌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态势已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向。根的意识日见觉醒,根的文化日被挖掘,寻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无论是闽西也好,石壁也好,都是海内外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去处,这不仅是尊重历史的基本态度,也是两地共同合作的重要基础。
![]() 龙岩市长汀县客家民俗"百壶宴" 二、以寻根为主线,开展客家之旅是两地客家文化交流的最佳结合点 众所周知,三明和闽西都是文化积淀十分丰富的地区,自然风光独特,历史底蕴丰厚,有了共同的客家之根这一基本认同,就为两地开展客家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认同成为两地共同开发旅游的最佳结合点。 旅游被认为是当今的朝阳产业。文化活动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就是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最后达到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推出特色游、寻根游,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海内外开展文化活动,获得更佳经济效益的得意之笔。 三明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宁化客家宗祠作为客家人的朝圣地,成为一道别致的人文景观;此外,宁化的天鹅洞、永安的石林和桃源洞、泰宁的金湖和朱熹讲学的尚书第遗址等,构成了三明旅游的主要特色。 闽西的旅游资源亦十分丰富,有“土楼奇山圣地”的美誉。土楼指永定客家土楼,是客家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世人叹为观止;奇山指连城冠豸山,因有山势雄浑的衬托,石门湖(当地拟把它改名为女儿湖)柔美的依恋,越发在当今剧烈的竞争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同时,闽西是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在这里开展革命实践,著名的古田会议就在闽西古田召开,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此处,闽西还有培田古民居,有四堡雕版印刷基地,有长汀历史文化名城,龙岩还有龙崆洞、江山睡美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闽西旅游的底色。 旅游需要文化的附丽,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会变得苍白。因此,两地的旅游均需要在文化的包装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方面作出“双赢”的选择。三明与闽西地域的相邻、客家文化的认同和相近的习俗民风成为两地旅游合作的前提。 从人121构成和宗族来源看,无论是三明除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以外的其他县市,还是闽西客属各县,这些移民均是在唐宋时期从北方南来的汉民。据刘晓迎先生考证,建宁、泰宁、将乐的绝大部分姓氏就是从唐宋时期迁徙并形成的客家人。如建宁县,“全县人口千人以上的32姓中,大部分都来自中原;历史上宋时人口最多,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即拥有住户25318户129142人”;如泰宁县;“其主要姓氏主要由唐代开始,多由中原徙入,或避乱,或军屯。……历史上自晋至宋代,中原汉人大量南移迁入定居,宋祥兴二年(1279年)拥有l7941户40347人,达到第一个人121高峰期”。如将乐县,“大部分姓氏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来此定居的,其中以廖、肖、刘、伍、饶、杨等姓为最”。(均见刘晓迎执笔《建宁、泰宁、将乐等县客家情况的调查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如沙县,“历史上与宁化、长汀有割不断的地缘关系,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恢复沙县县制至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划出黄连县(今宁化县)止,宁化为沙县属地达百年之久,而沙县属汀州府,也达l70余年。……其人口构成主要是中原迁来的流民,特别是唐开元之后,由于驻防、任职、避乱等原因,中原汉人迁入沙县的有陈、胡、曾、邓、罗、张诸姓。元之后迁入的大多也是避乱而来的中原汉人。”(廖允武《沙县客家情况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l月)因有沙县与汀州、宁化的地缘关系,有些学者干脆把沙县划入客家大本营地区。 三明客家均操共同的客家方言,这种方言,可以地域与闽西长汀、连城和三明宁化、明溪为邻的清流县为代表,“属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方言的一方土话,闽西客方言大抵是唐末客家人第二次南迁时由江西移居到闽西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宁化、清流等地后形成的。”(廖允武《宁化、清流、明溪客家情况调查报告》,见《--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 从民俗风情和饮食习惯看。三明和闽西的客家民俗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仍以清流县为例,其婚丧喜庆习俗与宁化、长汀等差不多,大体保留了中原古风。“凡婚姻秉承着传宗接代的传统,男婚女嫁需要明媒正取,女家富有或缺男丁也可入赘,但男方入赘后多被歧视。婚姻方式依照六礼,议婚、订婚、送日子、去轿、接亲、拜堂等,与其他客家地区无异,只是一些细微的差别。丧葬习俗异常繁琐,有着寿衣、送终、报丧、摆孝堂、落枕、入棺、安葬等,还要做七、检金、满月、周年、直至三年之后才算完毕;客死他乡的还要招魂回家。这些习俗与客家其他地区同出一辙。岁时习俗,有入年界、蒸岁饭、守岁、开门、拜年以及诸多禁忌。又如清明扫墓,从春分开始,先扫众墓,后扫家墓,立夏扫yd9等,都是历千年而不衰的客家风俗”。(廖允武《宁化、清流、明溪客家情况调查报告》,见《三明客家》第三期,2002年1月) 此外,三明客家的民间艺术、建筑艺术、饮食习惯等,均与闽西客家同根同源,这样就为共同合作开发两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正确的合作方式是,以到宁化石壁和闽西客家祖地寻根祭祖为主轴,有关部门把两地的旅游景点在线路划定方面统盘考虑,可以是由闽西至三明,也可以是从三明至闽西,然后作出统一的文化推介和旅游促销,达到认识客家、旅游合作的目的。在宣传方面,两地报刊可以开辟“旅游文化”等专栏,共同宣传三明和闽西的山水风光,展示三明和闽西的风土人情,以文化为底色,以自然和人文为两翼,集中展示闺西风情风光的多样性和旅游文化中衣食住行娱购等服务功能的完备性。通过造声势,树形象,扩影响,进一步增进海内外客家乡亲参加“三明·闽西客家之旅”的活动,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进学术交流,是振兴三明、闽西客家文化大业的根本保证 任何一种地方文化的生成,除了传承,便是地域;任何一种文化形象的定型。都有其坚强的学术背景作为支撑。客家文化的界定如斯,三明和闽西作为客家祖地的定位亦如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两地学术界都要把客家祖地的定位做大做强,要进一步论证三明、闽西在客家人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作用,使客家祖地的意识深入人心。 按照约定俗定的理念,就闽西、粤东、赣南三个客家聚居地而言,梅州的客家意识最强,闽西次之,赣南又次之;就闽西和三明两地而言,闽西的客家意识要比三明的客家意识强烈得多;就三明一地的客家意识而言,宁化、清流、明溪较建宁、泰宁、将乐强得多;作为历史上隶属闽西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而言,宁化的客家意识比清流、明溪又要强得多。所以形成如此客家意识的强烈反差,是由于河床文化的走向决定的。 客家意识的强烈或迟钝,主要表现在自身对客家文化的自觉或被动;表现在外界对这支民系本身所拥有的客家文化事象的认同或抵触;表现在民俗风情对客家文化的归附或游离;表现在客家宗族意识的亲和或松散;表现在客家精神的张扬或销蚀;表现在组织策划客家文化活动的主动性或被动性,等等。 如前所述,三明客家无论从姓氏渊源,还是民俗风情都与闽西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块地域形成了客家民系,但只要我们认真地对三明客家的文化事象作一些探究,便就发见了其中的差异。 以宁化为例,因其地域与赣南石城毗邻,“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园,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宁化最多。”(见《石壁与客家》前言,张恩庭、刘善群主编,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2000年lO月出版)而境内之长溪自南向北奔流,注入赣江,因有这条河流的沟通,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万山伐木,泛筏于吴”的记载,指的就是贯穿江西全境的赣江其源头贡江、漳江均在石城。隋朝时候,大量北方南来的移民居住在鄱阳湖一带,正是通过“伐木”、“泛筏”等经济活动沟通了江西和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吴地的经济和文化。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行为模式,一方面保证了宁化山地及其资源的开发,滋养着不断繁生的人口和从北方大量涌入的客家先民,另一方面由于山地的闭塞和信息的阻隔,使得客家先民的对外交往十分不便。这样也就直接导致了宁化客家文化的特质不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从而保留了更多平原文化的特征。如宁化的客家方言,就保留了更多的中原古音,客家的民俗事象也有了更多的中原古风,擂茶、吃鱼生、老鼠于等饮食又有了更多吸收当地土著民风的习俗传承。这些文化事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客家民系播迁历史的之远,从另一个侧面也正反映了宁化客家祖地的古朴奇观。 以清流为例,当地的婚俗“拜堂”一节就十分特别。2002年1月正值隆冬季节,笔者的一个侄女嫁到清流县灵地村黄屋,这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山村,笔者作为族亲,受到“坐上桌”的礼仪,亲眼看到了新婚夫妇拜堂的情景。吉时已到,发彩一番,但见新郎头戴礼帽,身着对襟粗布衣衫;新娘身着红色的冬裙,在当地礼生的引领下,面对祠堂的祖宗焚香叩首,向父母高堂拜首,向族亲长辈拜首,最后夫妻对拜。拜堂的同时,长辈依次递给新郎新娘红包。拜堂毕,新郎脱去唐装,换穿西装,恭请嘉宾赴宴。这种繁文缛节的风俗,在闽西几乎绝迹,代之以更加新潮和更加现代。 这些文化事象充分说明,三明客家更具有原生态势。又因为境内河流的走向,分别注入赣江和闽江,为三明客家与赣江文化和以闽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从人们文化认同的心理态势观照,更倾向于以上两种沿着河流走向的文化定势,以至于在历史推演的进程中,这些地区的客家意识萌发得稍迟一些。宁化县的客家意识较强,这是由于大量的客家风物为客家祖地的定位提供了充分的佐证,加上穿越闽西全境的汀江的发源地恰恰就在宁化县治平乡的木马山上,这种以河流走向为定势的文化形成,实在耐入寻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化县作为客家祖地的定位早在罗香林先生时代就得到了发掘或定位,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也为此做了太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系列丛书,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建客家公祠等,走出去请进来,因而宁化的客家意识和客家认同在海内外发生了波涛般的冲击作用。 鉴此,三明客家需要从增强客家意识着手,在宣传客家文化方面下大的功夫。在运作过程中要注意与外界的交流,特别是与闽西客家的交流。在政府,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客家文化,不遗余力的举办客家文化活动,如举办学术研讨会、举办客家联谊活动、举办旅游文化节活动,拍摄有关客家题材的电视片或专题,通过举办这些活动,扩大三明客家的影响;在民间,要倡导热心人士修族谱、修祠堂、开展以姓氏渊源为纽带的祭祖活动,增进宗族的凝聚力。说到民间活动,政府要加强引导,要解放思想,要搞活放开,要充分认识到民俗活动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闺西客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 1995年11月,在长汀举行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期间,闽西客家联谊会正式成立。l996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三次恳亲大会上,闽西客家联谊会就向大会正式提交了申办l998年或2000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议案,在5个地区同时提出申办要求的情况下,大会主席团只得采取改恳亲大会二年一届为四年举办三届的方法,使闽西正式获得了2000年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的主办权。恳亲大会是促进世界客属乡亲的良好载体,而闽西所以获得了举办权,个中却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学术积累,为了申办恳亲大会,闽西分别举办了“汀江与客家人”、“闺西与闽台客家关系”、“客家方言”、“创新阂西文化”等学术研讨会,通过学术研讨,求同存异,最终使包括宁化在内的闽西客蒙祖地的定位得到了世界客属乡亲的认同,这一论点在学术界也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得到了证实。 对此,三明和闽西的客家学者要走联合的路子,在学术交流、著作出版、论点补正等方面都要进行一番探索,特别是廓清宁化、清流、明溪三县历史上曾作为汀州府属地的客家文化事象,不仅为两地学界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机遇,也成为两地客家学者肩负的历史重任。 客家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涉猎面广的综合学科,在国际上要建立一门客家的学科,需要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三明与闽西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综上所述,三明和闽西客家是一脉相承的形象共同体的关系,其合作前景十分广阔,因有天下客家祖地的历史地位和地缘的山水相邻,在旅游合作方面充分显示出其中的魅力;又因历史的亲缘,为两地客家学者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提供了论坛,为振兴客家文化大业赋予新的生命。 (本文作者钟德彪系闽西日报社编辑)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