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综合新闻> 社会 > 正文

清流大山里的“赤脚医生” 笑容让病人“未治好三分”

2014-11-19 09:39:49吴火招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董春生正在给老人看病

[阅读提示]

因为是立春出生,母亲便给他起了“春生”这个名字。

今年43岁的董春生,出生于清流县龙津镇拔里村横江组。在19岁中专毕业那年,村里唯一的乡村医生——拔口伐木场的医生,要退休了,找到村主任,让他找一个人跟着学医,好培养出自己村里的医生,因为这山高林密的交通不便,路途又遥远,村民看个头疼风寒的不方便。

董春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推荐走上了他的乡村医生之路……“能用牙齿咬到的路”

当医生不容易,乡村医生更是苦在披星戴月、寒来暑往。

拔里村方圆几十里路,各个自然村分散,出门三步就要翻山越岭。董春生那个时候出诊,做的最多的就是走路和跑步。

10多年前,隔壁乡一个自然村有位老人得了肺气肿,这个村属隔壁乡镇管辖,本不属于自己的出诊范围,可是因为与自己所在村相邻,那里有病人家属经常会找上门来,董春生都会在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赶去。

这个小自然村在海拔近千米的高山区,“去那里的路很狭窄很陡,我们这里的人经常笑称那条上坡路是可以用牙齿咬到的路,偶尔要是碰上下雨下雪都是滚成泥人回来的。”董春生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每个月都要去为那位老人出诊3至4次,自己的鞋子一两周就要烂一双。

险路之外,有时候路途远,甚至得好几个来回。

一次,一个产妇半夜3点多肚子痛,家人以为要生了,把董春生请去,结果他跑了1个多小时的山路,当晚却没生,空手而归的董春生,摸黑走在回乡的山路,心里既孤独又害怕。

结果第二天晚上12点钟这个产妇又肚子痛了,董春生二话没说,急忙赶去,终于顺利地接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从正式走上乡村医生开始,每年走过的路估计有100-200公里,后来铺上了水泥路,也有了摩托车,现在条件好多了。过去的十几年,想想真有点后怕呢。”董春生笑着说。 “就是想做点实在的事”

当被问及出诊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回绝过病人的出诊要求时,董春生说:“那可不行,别人生病有求于我,不出诊的话我会于心不忍。以前碰上大冬天一尺多深的大雪,又是晚上,心里有矛盾过,但从来没有拒绝过。”

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不好,经常也会碰到交不起药费的村民。

一次,本村的一个小女孩两只脚的大腿以下全部被烫伤,皮都脱了,但是因为欠着医药费,女孩的父母没有来找董春生,而是自己用中草药给孩子敷,最后导致孩子大小腿弯曲的部分粘连在一起,没办法了,才找董春生。

董春生用自己的细致和耐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治疗,擦药、换药,日复一日,细心护理,才挽救孩子没有残疾,听说现在孩子腿部的疤痕也不明显,如今已结婚生子了。

“行医能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理解的有,不理解的也有,但还是好人多。”董春生告诉记者,20多年来,给乡亲们看病从来没收过诊费,即使是外地的,能免的就免了。

他家隔壁有一个孤寡老人,董春生知道他支付不起药费,因此也从来没收过他的钱,有一天这位老人家,拿着两个土鸡蛋,一直要塞给董春生,他拒绝了。

行医这么久,也常有人要送锦旗给董春生,可他从没收过一面,“做人不想图这些名声,实在的做一点就行。”董春生说。 “照顾他们是责无旁贷的”

农忙之后的农村,显得有些萧条,一路走来,看到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董春生应该是村里唯一能见到的青壮年。

“自己也一直想过要外出,但是为了孩子和家庭,加上做了这么多年的乡村医生,每年定期要给村里的老年人做体检和档案,心里好像总有一份责任走不开。”董春生说。

董春生还告诉记者,因为现在乡村医生的收入低、无退休保障,且又实行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看病的人越来越少,隔壁村的乡村医生就辞职去了沿海,这让董春生出诊的范围又扩大了一倍。

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服务态度,“董医生很和气,对谁都一样,前段时间自己半夜三更发热,打个电话就过来了。”拔里村村民曾伙琴告诉记者。

“农村人很讲究情理,服务态度好,病前病后对他们多一点关心,他们心里会很舒服。”董春生说,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行医理念,用春风般的笑容让病人“未治好三分”。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