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三明综合新闻> 社会 > 正文

将乐:5元钱“起步”破解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2015-01-16 08:48:26赵锦飞 沙观球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余源村将垃圾处理内容写入村规民约。

借力村规民约,普及垃圾分类观念,减少源头六成以上的处理量,处理方式不再简单粗放

余源村保洁员肖流珠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工作量减少许多,每天大概只有“一个板车”的垃圾,约200公斤。她计算过,往年村里的日垃圾处理量约为500公斤,现在大约减少了六成以上。

这其中的奥秘在哪?村干部周秋兰带记者绕村走了一圈。原来,村里去年3月新安装了30个垃圾桶,覆盖每个角落,其中10个还是分类垃圾桶。记者看到,放置不可回收物的垃圾桶和放置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上都分别标明了废弃物种类。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后,日垃圾处理量明显减少。村民先自行消化了部分可回收垃圾,约100公斤;再经过肖流珠分类处理,又回收垃圾约200公斤。这样,只有约200公斤的不可回收垃圾需焚烧或无害化填埋处理。农村家庭居住比较分散,实行垃圾分类后,不仅减少了处理总量,也减少了处理成本。

周秋兰说,让村民们树立垃圾分类观念,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分类垃圾桶出现时,在这个小山村掀起了不小风波。大家习惯了将垃圾随手一扔,没人搭理这些分类垃圾桶,认为中看不中用,许多村民对此议论纷纷。为了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村里每逢村民开会,都要抽出时间让大家观看相关视频;村民代表及村干部也常常上门,发放宣传单。

除此之外,余源村还用了两种“土办法”。去年8月,村里出台了新的村规民约,将垃圾处理细节写入第七条,并在人流量大的村部、小卖部张贴。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凝聚共识,村民更易于接受。而且,村里还组织了18人的老年志愿者服务队。老人身体力行,不仅带头进行垃圾分类,还经常到路边、河岸拣拾啤酒瓶、饮料瓶,让村里的后生看了脸红。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守规矩多了。

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村里昔日主要靠乡里统收统运,但是相距较远,运营成本高,而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为了解决该问题,去年10月,该村投资两万元,新建了1座垃圾焚烧炉,日垃圾处理能力可达2吨。

县、乡以奖代补,既保障了农村垃圾处理经费,还解决了基层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去年,在余坊乡11个村(场)中,余源村垃圾治理工作总评是最好的。这意味着,村里可以拿到乡里奖励的1万元。这笔钱加上村民缴纳的卫生费,解决了该村垃圾处理经费问题。

以前,村级垃圾处理经费主要靠村财兜底,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年均一两万元对于贫困小山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数目,缺口较大。现在,靠着政府的这笔奖励,解决了“钱从哪来”的问题。

但是,并不是所有村庄都能拿到奖励。在余坊乡,一年分为4次考评,年终结合每季度考评得分情况进行总评,再确定出优秀、良好、一般、差4个档次。被评为优秀、良好、一般的村(场),乡里分别按10000元、8000元、6000元进行以奖代补;被评为差的村(场),给予通报批评。

同样,县里对13个乡镇也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乡镇需补上基础设施这一薄弱环节,建设垃圾焚烧炉或垃圾中转站,按人口比例设置垃圾箱、垃圾池,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每个季度考评一次。被评为优秀、良好、一般的乡镇,分别按照奖励金额的100%、70%、50%确定奖励金,被评为差的乡镇,要受到通报批评。一般来说,如果被评为优秀,每个乡镇每年大约能拿到一二十万元奖励。

将乐县环保局副局长徐猷春说,目前,许多地方不重视农村垃圾治理,经费没有保障,这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难题之一。将乐县财政每年拿出200多万元,不是“撒胡椒粉”,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政策,不仅让农村垃圾治理经费有了来源,拿到手的“感觉”也不一样。考核有压力,让基层真正行动起来。去年,该县只有一个乡镇获卫生差评。

“随着农村卫生环境的改善,将乐县去年6月被评为省级生态县,去年10月通过国家生态县预验收。”徐猷春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