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柴烧土瓦:曾经风靡城乡的古物
2015-12-30 09:54:22林生钟 温欣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踩土 粘土打坯,高温烧制,色如青天,盖在屋顶上鳞光闪烁,瓦片曾经风光无限,风靡城乡。然而,随着新型建筑材料的兴起,它逐渐退出了今人的视线。为了记下这个熟悉的物件,笔者百般寻找,终于在冬至节气前的12月20日,在大田县华兴乡张墘村发现其踪迹。 大田瓦片烧制史 历史极易被书写者忽视,最熟悉的事件往往最容易被熟视无睹,比如瓦片。自古以来,有哪座房屋建成后不要瓦片挡风遮雨?查遍三明的志书和文史资料,竟没能找到详细答案。 大田的手工业和作坊在明清时期有制瓦行业,史料印证:明天启三年(1622年)四月十一日,雷雨大风,民屋瓦皆飞;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廿一日,大风拔树,屋瓦皆飞。当地人因地就近生产,用木头搭建屋架,取粘土烧制屋瓦。可是在1928年编撰的《大田县志》里,物产有谷、货、蔬、果、药、木、竹、花、草、畜、毛、羽、鳞、介、虫、矿等16个属323种,却没有留下关于瓦片的只言片语。 瓦坯 制陶和陶瓷业的记载比比皆是,已知在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安溪庙氏在上京镇溪口烧瓷。稍后的明清时期,有不少来自永春、德化的农民,在奇韬乡洋地村建窑烧瓷。大田瓷器在民国时期曾销往福州东城碗行,部分转销国外,年销量20万件。 据考古发现,大田在4000多年前已有人居住,并且制作了陶器用品。在其后的公元前1000年的西周早期,陕西扶风出土了当时仰铺在房顶上的板瓦,盖在两行板瓦之间的筒瓦,那时瓦匠用泥条盘筑拍制,厚薄不均,入窑烧制为宫殿建筑局部使用。瓦片先采集土块,经系列加工塑造成半圆柱形,放在露天下变硬,之后送入窑炉进行长达月余的烧制。其烧制过程分小火烧制和大火烧制,大火烧制不能间断,需时刻关注火候,最后封闭窑炉闷上一段时间后自然冷却,瓦片结实轻巧。 话题回到大田。乡村里做瓦片自古有依山凿洞立窑,或以土石垒成“鸡笼窑”。用牛踩泥,手工制坯,柴草烧制。成品有开砖、条砖、地坪砖、九斤砖、纹砖,土瓦、滴水瓦等。1952年,大田有石灰砖瓦窑35个。1958年县里创建国营玉田砖瓦厂,“七一钢铁厂”附设的红砖车间和县建筑公司的砖瓦车间,随后一同并入,分设3个车间有职工550人,年产炉砖和普通红砖150万块,总产值7.5万元。1962年砖瓦滞销。1980年后,乡村个体砖瓦窑运用白煤烧制技术,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从业人数及产量增加。到了1990年,全县生产砖14719万块,瓦4109万片。及至1992年,有瓦窑43个,产瓦3735万片。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