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系列报道手编草席:蓝田种玉千秋梦
2016-03-02 10:03:07林生钟 温欣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风雨飘摇一甲子 今年81岁的肖文树老人是目前村里唯一还在编织草席的人,他17岁开始编草席,到今天已经坚持了60多年。从600年一直到60年前,编草席前大家都约定俗成,把席草先沾上水,然后让帮手再逐条拿起穿进织机。 编织草席的工具很多,但主要用的是一台织机。机器架子由四根木头组成,固定成一个门洞状的长方形后,中间横着根粗竹筒。竹筒两面各锯45个对应的条状小槽,间距约2厘米。每隔一个槽位,竖向钻两眼圆形小孔。在靠近竹筒中心部位,左右安上突出的一柄把手。槽是压席草用的,圆孔插麻线“席干”,左右上下一经一纬。编织者提着它前后摆动,一侧的工人用细竹棍挑着席草快速穿入,编者发力往下打紧,老人叫它“打席”。 木头支架可以活动,左右调整灵活。架的宽度决定了席的宽度,有1.2米、1.5米、1.8米多种,长度均为2米。 肖文树说:“沾了水的席草柔韧不容易断,以前老伴在时,两人一起每天打席4条,一年下来不少于170条。”他说,用这种方法打的草席耐用。 编织1.5米宽度以内的草席较轻松,老人坐在织架正中,双臂展开正好够得着,长席草来回穿梭可对折。难度特别大的是编两米宽度,老肖和帮手都得绕着架子几边走,既费时耗工,又辛苦。除了订制,一般都不做了。但现代人图省力,把用在长度一头纬线上的麻线“席干”,改用现成的绒线。 “订做的草席打得实,席草洁净没斑点,色泽也漂亮,这样的席一张收费200元,比平时卖的多几倍,基本是当地青年结婚时才做。”肖文树的儿子肖明添在一边补充。“以前,村里人的收入都靠打草席,家里没钱了就去编席卖。”当时县里学校的寄宿生、矿务局等企业的职工,睡觉都用蓝玉席。 蓝玉村编织草席最辉煌的时期是在1965年到1975年,村民每家每户都在忙碌,最多的一年可做300条。那时的村路边,到处晾晒着草席和席草,地上白花花,田里绿油油,空气中弥漫着青草香。 |
相关阅读: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