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正文

宁化手工修谱师的坚守 期待木活字“活”起来

2016-06-29 10:13:52刘才恒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娇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在乡间祠堂修谱

整理校对谱稿

 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的非遗展示工作室内,一股淡淡的墨香飘散在空气中。

 静悄悄的房间里,一排排装满木活字的橱柜整齐排列。谱师邱志强和巫松根专心致志地为家谱排版、印刷……

 “这是广东珠海的韦氏族谱,明年清明前要完成。”邱志强说,这本家谱总共要印10部,这些天,他们都在赶工。

 这里没有现代印刷机,印刷设备是传统的木活字印刷工具。在印刷术发达的今天,他们是手工修谱这门老手艺的坚守者,仍然坚守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

 用纸墨留住家族历史

 邱志强今年38岁,可修家谱的部数比自己年龄还多。

 “二十多年共为五六十个姓氏修过谱。”他说。14岁时,他就跟着父亲打下手,受父亲的言传身教,逐渐掌握了工艺的全流程。家中世代修谱为生,到他这一代,家中还存有木活字3套,共计11万字左右。

 邱志强介绍,家谱内容丰富,有风水图、家规族训、世系表等。每一本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修谱就是为家族延续历史。从1985年开始,父亲就带着他前往乡村修谱。

 除了本县,宁化周边的清流、明溪、长汀等地也经常请他家修族谱。修谱时间因部数而定。有的姓氏只需要印刷两三部,一个月时间就能修完。有的家族人丁多,修谱时间就长达一年多。

 修谱采用的是木活字印刷。木活字多用梨木等雕刻而成,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纸张是宁化特有的玉扣纸。这是宁化传统手工造纸,用纯天然嫩竹为原料,柔韧、吸水性强、印写易干,能保有数百年。

 修谱一般在乡间的祠堂里进行。邱志强介绍,过去,谱师住在祠堂偏房,吃饭则主要以轮饭为主。每户吃一天。条件好的地方,可以按人丁收大米,自己开伙。

 谱师在乡间备受村民尊重。“轮到派饭,家里的好东西都端上来。”邱志强说,修谱师傅民间称呼为“修谱先生”,在乡间,与做风水先生、私塾先生一同定位为“中九流”。

 家谱三十年一修。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修家谱的高峰。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邱志强一家整年无休。手工制谱工艺繁琐

 去年,接到修编广东珠海的韦氏族谱的任务,邱志强第一句话就是问对方修谱给的时间是多长。

 邱志强对自己手艺有信心,主要是担心对方没耐心。毕竟,修一部家谱,质量第一,时间才是第二。

 手工修订家谱工艺的确繁琐。

 首先是整理稿件。按照对方提供的稿件,谱师需要逐一整理,编成家谱的版式。这期间,往往需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有时,如果对方族人有意见,还需要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修改。

 排版是最耗费时间的一个过程,不过,他们自有诀窍。

 排版的过程就是按照谱稿把字模一只一只排到木盘里去,每行用竹片隔开。如何提高速度?邱志强说,字模都是以偏旁部首为依据,放在一起,同时以笔画多少排列。所以,刚入行的学徒基本功就是认反字和繁体字。

 排好版后进行校对,确定没有错误后才能开始印刷。印刷第一张后,还要再进行校对。无误后,才可以批量印刷。

 “印刷时,打墨要均匀,多则糊,少则不清晰。力度很重要,还要注意速度。”邱志强说。

 有时,字库的字不够,就需要临时刻字。在字模上反写老宋字,再用刀刻。一套木刻活字印,要准备1万多只字模。

 印刷完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用专制工具进行装订。

 期待木活字“活”起来

 2011年,宁化县木活字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遗保护名录。作为传承人之一,邱志强感到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修家谱也会遇上旺季和淡季。按理现在是修谱的旺季,但是他们接到的单却很少。邱志强问了问周边的乡亲。乡亲们说,现在都用电脑打印,方便、快捷、费用少。

 对此,邱志强有些无奈。机器印刷有它的好处,可是,自己手工印刷也有优势。“修订家谱用的是宣纸,墨水能渗透到纸张里,保存一两百年没问题。宣纸无法用机械印刷。机械印刷,少了那种文化味道。”他说。

 手工制谱时间长,愿意手工制谱的人很少,大多数人不愿花这钱。邱志强却不甘心:“祖祖辈辈都在做,丢掉好不忍心!”

 修谱的生意少了,为了生存,谱师们纷纷改行。父亲曾带过20多个徒弟,他带过5个徒弟,绝大多数没能坚持下来。邱志强也曾迷茫,开过店,摆过摊,可最终,他才发现自己就是修谱的命,选择了坚守。

 “自力更生加上政府扶持,总有一天,木活字肯定能‘活’起来。”邱志强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