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区县速递> 沙县 > 正文

“三明工匠” 沙县大洛:正在消失的福袋刺绣

2016-07-06 10:37:52卢素平 胡俊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小小福袋寓意丰富

陪嫁福袋色彩艳丽,图案喜庆,寓意丰富。

一个袋子装着镜子,名镜子袋,寓意出嫁女儿美女照镜,也有辟邪之说;一个菩萨袋,中间装入灵符,保佑婚姻幸福;一个君子袋,寓意女儿嫁得翩翩君子;一个花瓶袋,象征女儿家庭美满。

当问及陪嫁福袋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神话时,陈秋英和他的老伴都摇头表示从没听长辈们说过。“就是结婚那天给女儿讨个好彩头,把美好的祝愿放在福袋里,保佑女儿平安,多田、多舍、多福,一代一代都是这样。”

“绣的花样也没有规定,吉祥的图案,花草都能用。”陈秋英说,只要用色彩明亮的棉线绣上活灵活现的图案,就可以做福袋。一套陪嫁福袋中,镜子袋、菩萨袋固定需要,而君子袋和花瓶带则只选其一。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陈桂娣制作的福袋,在图案和造型上,与陈秋英有着些许不同。陈桂娣今年85岁,住在大洛镇中洋村上洋自然村,她是另一位福袋刺绣的传承人。

在陈桂娣制作的福袋中,不仅有“新人骑马看月”,“小姐抛绣球”,“三口出游”,“女牵双胞胎”等画面感极强的图案,也有传统凤凰、喜字、比翼鸟、花草等人们熟知的吉祥图案。这些美好的陪嫁福袋,都包涵母亲对女儿的祝福和爱。

34岁的鲍志楠是陈桂娣的孙子,对奶奶手中的福袋刺绣,儿时的鲍志楠十分好奇,因为陈桂娣从不允许孙子们用手触摸。“我奶奶做福袋30多年了,从不让我们碰。她做福袋前,也都要先把手洗干净。”

30多年来,陈桂娣一有空闲就制作福袋。她常到圩场上摆个小摊卖福袋,有时候,也把福袋寄放在女儿家,等需要的人前来购买。“福袋不好卖,年底结婚的人多,才有人买一些。”陈桂娣说,一套陪嫁福袋(3个)在圩场上卖170元左右,因为工序繁琐,并不好赚。

同行的吴凤梅告诉记者,除了大洛,尤溪八字桥、湖源、中村、洋溪等地,也流传着女儿出嫁身挂陪嫁福袋的习俗,这些地方的人,有时也会专程赶来购买福袋。

“以前姑娘家会一点刺绣,学起来比较快,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了,说不定以后嫁女儿就不挂福袋了。”陈桂娣说,老一辈人制作福袋的技艺有的从母亲那里传承而来,也有的从邻居那里学会,代代相传。

走向市场才能传承

为了“抢救”这项民间技艺,大洛镇发动当地年轻的母亲学习福袋刺绣,引导传统工艺走进市场。去年8月,沙县文化局还邀请周建波担任大洛镇文化指导员,负责福袋刺绣的授课。

“很多民间技艺要传承,都不得不走向市场,福袋刺绣也一样。”周建波曾荣获“世界民间艺术大师”称号,他的工作室,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在工作室中央,是一张堆满了制作福袋材料的桌子。

在周建波眼中,古老的福袋刺绣是“拿来主义”,看到色彩鲜艳的布条就拿来用,不讲究。而现在,经过多次实践后,周建波发现了一种带尼龙的亚麻布,不仅让布更厚实,而且剪下后不留毛边。在绣福袋时,布的形态保持良好。

刺绣用的线,周建波选择的是江浙一带出产的刺绣线,颜色鲜亮明艳,绣起来的福袋也光滑美观。“原来用的是棉线或者叫‘土线’,色彩比较暗,比较原生态。虽然有特色,但不够好看。”说着,周建波即兴绣起了一朵菊花。

谈及福袋的色彩变化及造型多样化,周建波认为,传统的福袋刺绣主要是女儿出嫁的大红大绿,造型少,并不顺应市场的需求。周建波拿出改良后的福袋——一只绣有荷花的花瓶袋。只见荷叶缱绻,红花盘旋,色彩鲜艳夺目,点缀上金边,煞是好看。

“发展民间艺术,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饿着肚子的民间艺术,很难传承。”周建波提到很现实的问题。他说,传统的民间技艺只靠老百姓学习,远远不够。想要源远流长,就得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走向市场,并为当地百姓获得利润。

至于改良后的福袋,其文化内涵如何保留?周建波认为,还是得先让这项绣活传承下去。“如果福袋不改良,只靠女儿出嫁时才卖出几个,那就失去了开发的意义。没人做了,只能消失。等哪天福袋刺绣消失了,人们再谈其文化内涵,恐怕就太迟了。”周建波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