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三明频道 > 正文

宁化里坑:闽赣边的“红色心脏”

2016-07-13 11:05:14刘才恒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王娇榕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修缮中的里坑村闽赣省机关旧址

里坑村山上的战壕

 

 里坑村民保存的红军生活用具

 7月8日,宁化县安远镇里坑村,工匠正在加紧对闽赣省委、省苏和省军区司令部机关旧址进行修缮。旧址后山上的土堡、战壕,至今还清晰可辨。

 第五次反“围剿”时期,1934年6月,闽赣省委、省苏、省军区领导机关由建宁的都上村迁到彭湃县(今宁化县安远镇)里坑村,在这里坚持斗争,直到1935年3月,闽赣省机关撤出宁化。

 党史专家评价,宁化是闽赣省后期革命中心,扩红筹粮筹款的支撑地,也是闽赣省后期开展游击战斗的依托地,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扩红支前”的支撑地

 宁化苏区在隶属福建苏区时期,就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我们的模范区(扩红)”和“筹粮模范区”的光荣称号。

 在隶属闽赣苏区时期,宁化服从中央和闽赣省的统一指挥和部署,广泛开展扩红支前运动,竭尽全力为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及其后的战略转移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宁化是产粮大县。1934年8月,闽赣省作出了《闽赣战地委员会武装保卫秋收的计划》,指出宁化秋收较早,政权较巩固,出产亦较丰,为闽赣秋收第一等区域。秋收当特别注意,加紧其领导。

 这期间,宁化支援前线筹集粮食有多少?

 《闽赣省党史资料》记载,1934年6月5日,当天的《红色中华》报报道闽赣省的宁化、归化、泉上、彭湃、建泰等县筹集了34000担粮食,支援革命战争。

 当年7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又作出在秋收中借谷的决定,宁化苏区完成34000担,完成分配任务的80%以上,是闽赣苏区完成借谷最多的县份。

 红军长征出发前夕,中央号召募集草鞋支援红军。在短短几天时间里,宁化红色娘子军女战士组织妇女不分昼夜赶制了1000套军衣和1万双布草鞋支援红军。

 宁化县在扩红突击运动中,涌现了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集体加入红军的先进事迹。《闽赣省大事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1934年9月29日,宁化县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7名。

 至1934年10月,宁化县动员组织了13700多优秀儿女参加革命。当时全县总人口才13万多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后,在宁化还建有7所红军医院和2个兵工厂。这些都为保障红军供给、医治红军伤员、提高红军战斗力、支援反“围剿”战役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闽赣省机关移驻宁化

 安远镇里坑村党支部书记吴可禄有个特殊的爱好,喜欢收集革命文物。在村部的一间房间内,摆满了他收集的当年红军留存下来的战斗和生活用具。

 “收集这些东西目的在于让我们下一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吴可禄说。里坑村是闻名全县的红色基点村,全村在册的革命烈士21人,革命“五老”人员8人。

 1933年8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决定,划出原属宁化的安远、河龙排、泉上、水茜、庙前、营上、乌村等区,以及建宁县的均口区和澜溪区各一部,成立彭湃县。同月,又决定划出泉上、巫坊、店上、庙前等区域增设泉上县。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闽赣省北部失守。1934年5月,福建省属的宁化、清流、归化、彭湃、泉上五个县由福建省划归闽赣省。同年6月,闽赣省委机关移驻里坑村。

 宁化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发金说,选择这里,是因为建宁沦陷后,彭湃、宁化处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前沿。其次,里坑村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形地貌以及该村全是贫苦农民,是红军最容易团结吸纳的对象。

 红军来了,村民都很支持。白天,红军前往四邻八乡打土豪劣绅,村民为红军带路。晚上,大伙轮流为闽赣省机关值班站岗。

 这段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莅临闽赣省检查指导工作。7月26日在宁化县城召开闽赣省战委扩大会议,张闻天在会上作了《闽赣党目前中心任务》的政治报告。

 张闻天在会上严肃指出了闽赣党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闽赣党的领导,转变工作方式,开展反对“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肃清影响等重大任务。

 8月,闽赣省机关又从安远里坑移驻宁化县城,中共宁化中心县委随即撤销,成立中共宁化县委,宁、清、归、彭、泉等5个县县委由闽赣省委直接领导,并分别在泉上、归化成立了两个军分区。赖昌作任省委书记。

 1934年12月,宁化县城失守后,闽赣省机关又先后移驻泉上、彭湃。

 艰苦的游击斗争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调集16个正规师及地方反动武装共20万重兵,以绝对优势兵力,向闽赣省各地发动大规模的疯狂“清剿”。

 面对敌军的强大进攻,在敌众我寡的险恶环境下,闽赣省战委会根据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信,将闽赣省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开展游击斗争上。

 1934年10月,闽赣省军区对所属武装进行整编,在宁化县城分别编成第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共四个团,其中宁化县和彭湃县独立营、宁化独立团、泉上独立营分别编入闽赣省军区第十二、十七、十八团,另一部宁化地方游击队由宁化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直接领导。

 “闽赣部队积极作战,减缓了敌人的进剿。”张发金说,十七、十八团在宁、清、归一线阻击敌五十二师;十二团在建宁方向活动,阻击建泰方向进犯敌军。

 但是,10月中旬,闽赣省机关及其武装部队遭到敌人更加疯狂的围追堵截,处境日趋艰难。11月间,归化、清流两县先后失守,宁化危在旦夕。11月30日,闽赣省机关撤出宁化县城转移到泉上县坚持开展游击斗争。12月1日,敌五十二师攻占宁化,至此,闽赣省机关和地方武装丧失了根据地的依托,转入了艰苦卓绝的3年游击战争。

 为适应新的游击战争的需要,1935年1月,在彭湃县安远区张坊乡(今宁化县安远乡张垣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省委、省苏、省工会等机关工作人员统编为省委工作团随军行动,钟循仁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赖昌作调回中央分局另行分配工作(他在铜钵山区组织游击队,坚持斗争。1936年夏因病情恶化,转移到瑞金罗汉岩养病。不久遭叛徒杀害)。

 1935年2月,闽赣省委工作团和军区武装部队在宁化、彭湃、建宁、归化、石城、广昌等县边境与敌游击周旋。为了便于游击行动,机关干部的伤病员、女同志、家属寄养到群众家中。

 3月,闽赣省机关撤出宁化县境,进入归化、将乐、泰宁三县交界的龙栖山坚持斗争达半月之久,部队伤亡严重。4月闽赣省机关和军区第1团移驻尤溪,驻扎在尤溪坂面京口后溪,后由于军事领导人叛变投敌,部队被国民党缴械俘虏,闽赣省就此终结。

 闽赣省解体后,闽赣地区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1935年4月,闽赣省的十七、十八团部分武装,在归化的沙溪战斗中被打散后,与闽赣省机关失去联系,由十八团团长邱尚聪等率领,返回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月这支部队编入新四军2支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