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亭

白马峰上的红军大炮
沙县富口荷山村,地处富口镇西北部,平均海拔800多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连接沙县、明溪、将乐3县的交通要道。
1934年,彭德怀司令员、杨尚昆政委率领中央红军东方军驻扎在此,留下许多红色遗址,现在是中央红军村。
7月5日,在荷山村村书记陈秉火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荷山村,寻找荷山村当年的红色往事。
★红军亭
一进荷山村村口,左右两座山高耸挺立,一为白马墩,一为白马峰。在新修的水泥村道旁,有一条宽不足一米的羊肠小道,也通往村里。
陈秉火介绍说,过去,这条羊肠小道是来去沙县的必经之路。
陈秉火带我们上了白马墩,白马墩上有座红军亭。陈秉火介绍说,红军刚到村里,就在这里用毛竹搭建一座岗哨。岗哨居高临下,路口有点风吹草动都尽收眼底。
1984年,村里出资,全村村民投工投劳翻建了岗哨,命名为“红军亭”,以纪念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
另一侧白马峰上,有一个炮台,三门大炮正对路口,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陈秉火听爷爷说过,红军来之前,这里已有一门大炮,是村里用来防土匪的(这门大炮现保存在沙县博物馆)。红军进驻后,多设了两门。
陈书记的爷爷陈能稳,是当年贫农团(后并入儿童团)团长,中央军抵达荷山村时他才十几岁。
一岗哨,一炮台,成了荷山村坚固防守第一线。

红军井
★红军井
91岁的陈能清,是当年儿童团团员。老人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到红军的场景。
陈能清回忆道,当年他9岁,看到浩浩荡荡的红军一点也不害怕,瞪着大眼睛又好奇又羡慕地盯着他们。一位红军叔叔见他长得可爱,一把将他抱了起来。正是这一举动,让小小的陈能清觉得红军特别亲切。
在红军支持下,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在荷山成立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农会、赤卫队、儿童团等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很快取得荷山村村民的信任。
陈能清加入了儿童团,协助红军送情报,跟着红军唱红歌。当时荷山村村民一共400余人,参加赤卫队、儿童团的近70人。
红军驻扎荷山村,老百姓主动拆掉自家的门板给红军当床,送稻草给红军防寒抗冻,还自发捐食物、盛器,帮助红军安顿下来。
过去,村里下水井的地方有一口井。红军到来后,军民同饮井里的水。由于人数众多,井水不够用。两名红军战士在地势较低的下尾厝又挖了一口井。
后人立碑纪念,将村里的两口井命名为“红军井”,至今村民仍饮用红军井的水。

陈能清在红军墓前讲述红军故事
★司令部
在荷山村西北方向水尾,原是新庵庙,后来成为红军司令部、通讯部,彭德怀、杨尚昆就住在这里。几次战斗命令就是从这里发出。
有个故事,当地老百姓一直津津乐道。
当时,沙县县城被国民党军阀卢兴邦占领。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杨尚昆在司令部下达《三军团进攻沙县之命令》。
1月25日,攻克沙县县城,收缴了敌人的电台,俘虏了报务人员。红军灵机一动,用敌人的电台,以卢兴邦沙县守军名义向蒋军指挥部发出“求救”电报,要求空投增援弹药、钞票等物资。
不知是计的蒋军,第二天、第三天连续派飞机空投弹药、钞票、食品、棉衣等物资,两天共“援助”中央券大约五六千万元,子弹25万发和大批的棉衣。
战士们高兴地说:“蒋介石真孝顺,丢了城还送来钞票做人情。”
后来,蒋介石发觉上当,恼羞成怒,派飞机轰炸沙县县城。可惜,红军早已经把全部战利品,连沙县的小型兵工厂,经由荷山、归化搬到瑞金去了。
★红军医院
在荷山村红军医院遗址,一堵重建的墙砖上,依稀还可以看见“红军医院”4个字。
陈秉火介绍说,当年这是村里的一户大户人家,出过秀才。红军到村里后,房子就腾出来做为红军总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约874平方米。中央红军东方军解放沙县县城时,将受伤的指战员转移到这里实施救治,最多收治过几百号伤员。当地老百姓自发捐草药,帮忙运送、护理伤员。
村妇女主任黄布英,9岁就到荷山村当童养媳。她告诉记者,听老辈人讲,有时医院伤员安排不下,伤较轻的红军战士就躺在医院附近的伙房里,满地都是。
红军的伙房也被修复后保留下来,村民称之为“红军食堂”。黄布英介绍,红军食堂共16个锅灶,当年村民主动捐粮捐物,为红军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荷山村民陈能茂一直和红军保持密切联系。1929年,他引进中共沙县特别支部到荷山开展秘密活动,1931年协助红军到荷山建立秘密基地。
1934年,红军中央军进驻荷山,陈能茂主动将自家房子提供出来,作为红军的造币所。红军在这里制造苏区货币,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红军币也在当地流通使用。7个月后,红军撤离荷山,为免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以1:1的比例用银元兑换老百姓手中的红军币。
★红军墓
在荷山村,至今保留有两座红军墓。其中一座位于荷山村后登山“狗咬梨”树下,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由墓坪、墓台、墓碑、围垅、扶手等组成,四周草木葱茏,墓地干净整洁。
一路跟随着我们采访的陈能清老人,一到红军墓前,就激动地一边比划一边说着当年的故事,瞬间红了眼眶。
陈能清说,当年上万名红军经过激战,当场牺牲的和经医院救治无效牺牲的人数达1000多人,很多红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老百姓自发地将自家的棺材捐献出来,安葬这些牺牲的红军。
陈能清老人告诉记者,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有的有棺材,有的仅仅用木板遮盖一下。墓地空间有限,有的横着放,有的竖着放,层层叠叠,就为了可以多安葬几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