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11日是双休日,到地处泰宁县朱口镇音山村“金湖牧歌”现代农业休闲基地观光采摘的人员络绎不绝。来这里休闲观光的既有本县的居民,也有外地的游客。
这个基地的红火发展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个缩影。五年来,我市各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致力于改变“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思路,注重运用工业产业集群的理念,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企业向园区聚集,着力打造农业品牌,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建设园区,延伸产业链
在列东江滨路旁,有一块高大的广告牌,写着这样的内容“2016清流首届樱花文化旅游节。访古村、走古事、问道大丰山;赏樱花、品花生、泡东方美人茶。举办地点清流县赖坊乡。”
赖坊是清流县的一个偏远乡。他们舍得投资在市区、在国道等地做宣传,源于为了延伸产业链,“在山上再造一个‘赖坊’”。
在前端,他们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花生茶叶、休闲农业等产业,在后端投资建设了国家级赖坊生态产业核心区,区内有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展示展销馆等,实现了从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的延伸。目前,已有双秋、东方美人(清流)、智丰茶叶有限公司、九农夫(清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大丰山食品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驻园区,成为清流县台资企业入驻乡镇投资最多的乡。
赖坊农业发展模式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例子。五年来,我市在持续开展“一县一园区”项目建设竞赛活动中,重点全面推进“一区三园”(永安、尤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沙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清流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尤溪福建农民创业园)项目建设。全市各农业园区认真落实市里的各项园区优惠政策,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服务客商等工作上扎实努力,加快引进大型农业企业和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良品种的建设步伐,取得显著成效。现在,这些园区已基本完成相
关产业的提升和改造,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不断提升,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我市省级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正在有序进行。今年1-8月,累计在建项目35个,建成8个,累计占年度计划的142%,完成投资62592.2万元,占年度计划的78.24%。
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近些年,我市持续顺利开展千亿现代农业跨越发展行动计划项目竞赛活动,应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高优粮食、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绿色林业、现代烟草等五大产业为抓手,打造水稻制种、优质米等20条现代农业产业链。截至2015年,五大特色产业的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依靠科技,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无论是普通的农民,还是农技人员都深深懂得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发挥农业产业的最大效益。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科技水平,农业科技服务水平连年不断提升。全市129个乡镇,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覆盖,蔬菜和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3.2%和98.7%,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40%以上。
各地生态农业发展,注重运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成果,完善专家创业创新实践基地、科技孵化区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现代科技农业的快速发展。
种业发展势头持续良好。全市杂交水稻常年制种面积约15万亩,总产3000万公斤,面积、产量约占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产量90%。五年来,全市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有6家,其中4家被认定为2014-2015年度省级重点种子企业;我市选育的农作物品种有33个通过审(认)定。
三明(沙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它以高优农作物种苗产业作为主导方向,采取“育-繁-推”一体化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科技产业顺利发展。它们的公共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商务、物联网、农产品质量检测平台不断完善,种苗繁育中心2400平方米组培室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式入驻运行,成为园区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众创空间。
2013年,建宁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省唯一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六三种业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12-2013年度“福建省列入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农作物种子企业”,是我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打造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这是我市创品牌,打造农业现代化“金”字招牌的有力举措。
五年来,我市各地牢固树立品牌战略,实实在在地向拉长产业链方向延伸,并敏锐地意识到:现在农产品市场正在逐渐从价格竞争演变为品牌的竞争。对此,为鼓励我市龙头企业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三明地道农特产品,提升我市农特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从上年起,在全市开展“三明农特产品龙头品牌创建”活动。
根据近年来全市农村“三个一”项目(一县一个特色农业产业园、一县一个特色农业农村改革示范点、一县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情况,确定首批重点扶持的产业及公共品牌是:大田县茶叶、永安市金线莲、宁化县优质米、沙县禽类制品、泰宁铁皮石斛、清流县花卉、明溪县红豆杉、建宁县白莲、尤溪县油茶产业和三明茶业公共品牌,同时确定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江山美人)、永安市金线莲发展有限公司(移山莲)等为首批三明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
在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中,对市场上有较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创建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农业品牌打造成效初显,有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截至8月30日,全市农业“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已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一标”总量有265家企业、417个产品。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1个产品,有机食品有效用标6家企业、12个产品,绿色食品有效用标80家企业、113个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效用标168家企业、281个产品。建设大田茶业、泰宁水稻等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22万亩。
功能多样化是现代休闲农业的一大特征。“人的需求决定市场消费。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使农业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胃’(食品)的需求,更能满足城市居民‘肺’(新鲜空气)和休养身心的‘心’的需求。”我市秉承这个理念,从实际出发,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进行农业功能性调整,开发出了许多可吃、可看、可休闲的现代观光农业,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创新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永安燕农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是全省第一家合作社联合社,这家合作社先后注册“燕农”商标、设立平价直销店、开办淀粉加工厂,并通过QS认证,年营业额近2000万元。
燕农果蔬是我市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代表之一。五年来,我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几经磨合,已呈现出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从农户生产合作向多要素多形式合作、从初级农产品生产向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过程,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截至上年底,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3754家;合作社成员数达12.4万户,带动非成员农户12万户,两者合计24.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5%;合作社经营总收入达19.36亿元,实现可分配盈余2.47亿元。
当前我市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趋于平稳。合作社发展已基本实现区域、产业全覆盖。能人效应比较突出。由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经纪人和村主干等农村能人,牵头创办的合作社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些能人成为带动和培育当地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
近些年,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逐步由过去单纯开展信息技术服务,向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作业和技术服务、统一产品品牌和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合作的全方位转变。从事产加销综合服务的合作社占总数三分之一,其中统一销售农产品和统一购买投入品达80%以上的合作社分别达1392个和659个。随着合作社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一些龙头合作社的服务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合作社电商发展是我市合作社联合转型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去年,三明市同道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暨“三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子商务中心”如期成立。他们依托自有网站“闽中农特商城”,通过整合成员合作社原有的线下营销渠道发展线上体验,打造我市农民合作社电子商务品牌,使我市合作社再联合再合作及电子商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扩大规模,提高设施农业效益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形式,是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的保障,集资金、技术、管理为一体现代农业经营载体。我市为了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带动全市现代农业整体发展,并促进农民的增收,想方设法不断扩大建设规模。
2014—2015年,全市两年共新建各类标准设施农业2686.9亩,设施建设总投资金额约18128万元。
据了解,近些年来,海亮集团在尤溪汤川建立高海拔设施蔬菜基地、尤溪后楼形成集中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将乐万安形成规模设施蔬菜基地、沙县南阳——田口——柱源形成果、蔬、花卉规模带设施生产基地,各县(市、区)设施农业生产建设得到一定规模发展,有力地带动全市高效优质农业的生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或服务设施农业公司的工资性收入。
虽然设施农业因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在技术积累上,我市还比较薄弱,但各级能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补助资金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人力与技术资源,能促进本市设施农业建设,提高我市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这些设施农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尤溪县洋中镇浮洋村沈佳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成为我市首家供港设施蔬菜基地。这个基地种植有机蔬菜600亩,这次成为备案的有白菜、西红柿、四季豆、南瓜等19个品种。今年预计可供应香港市场200吨有机蔬菜。
我市还从整体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解决农村生产经营等难题,结合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电网、通讯等设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有效持久地增加农民收入和村财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