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红曲酿造古酒

2016-11-23 09:47:37林生钟 温欣孝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黄酒,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福建黄酒的产地,用红曲酿造,适量饮用对心血管保健有益。在大田县建设镇建忠村,50多个家庭手工生产红曲,每天用来煮饭做辅料的大米万斤以上。

吴士朗在晾晒红曲

聆听制作过程

2016年9月底的一个午后,我们联系到建忠村的制曲大户吴士朗。老人今年71岁,他和5个同胞都做红曲。他说,制曲是吴姓族人的专利,自己15岁跟父亲学习,至今已经57年。

吴士朗叙述:做红曲夜里3点钟起床蒸饭,然后把米饭倒在宽度跟成人身高一样大的簸箕里晾开,等拌饭的手贴到额头感觉不烫时,开始撒进曲母和曲青。

“曲母的样子像红曲,表面棕色,揉碎了粉红,有酸气,质地较脆……”吴士朗的妻子黄连姬介绍,曲母最初是从剩饭糖化发酵得来的,他们家做红曲掺红米粒一样的曲青催化,一年有两公斤就够了。

拌好的米饭装进箩筐,堆放在窑洞里发酵一昼夜。接下来,制作者及时摊开米饭,放到洞中的地板上又是一昼夜。等饭粒颜色转红,装进筐状的竹篮浸泡在泉水里,之后沥干水分,重新倒回洞里摊开一昼夜,然后收集。按照之前的方法,复浸水、沥干、摊开一次,两个昼夜后曲成。

吴士朗和兄弟们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等蒸好米饭拌好曲母,天已放亮。他们早出晚归,开始一担接一担把辅料挑上山,放进密封的窑洞。返回时,再把洞里成熟的酒曲收起搬至老房子,接着一簸箕又一簸箕摊开、晾晒。

为了把红曲的颜色做得更均衡,老吴给每个窑洞里的辅料做“翻身运动”,早上铺开、夜里翻动,每天一次。

窑洞发酵

曲母

现场观摩

作坊分两处,设在村中的老房子煮辅料和晒曲用。另一处是窑洞,挖在近水源的山边,供酒曲发酵。两地相距1公里。

院中搭了3排木架,架上摆满了径宽约1米的簸箕,上百个连在一起晒着酒曲。

老吴正在收曲,他头顶簸箕,在木架和客厅间来回搬运。黄连姬扶住簸箕边沿,帮着放下。然后,把几个簸箕里的红曲倒在一块,等明日新制的红曲晾晒时,才腾出。阳光强烈的正午,空气里酒香弥漫,被移动的红曲飞絮飘扬,这些“草木灰”是晒干的菌丝体。

窑洞密布在山坡树林下的水田边,洞顶遮盖薄膜,远望一口口似蜂房列队。

吴士朗有窑洞10口,在使用的8口。他年轻时打窑洞考究,坐在地上拿草耙挖土。洞挖好了先往地里铺谷壳,接着撒上过筛的黏土,再取木棒敲打夯实。启用前,往洞里架火盆,烤干泥土中的水分,之后便一劳永逸。

他们家的窑洞洞口矮小,长仅0.4米,高0.6米,容纳一个人蹲着进出。边上还挖了个小口,在洞温过高时,可以扒开通风。因为几天前刮台风,有两口老洞进水,老吴正在往里面添柴火。

我们拿手机往洞里照,但见整条窑洞呈滚筒状,半圆形的拱顶,进深10米,内高0.9米,宽度比高度多一倍。在平整的洞底铺开的饭粒,有的泛黄,有的红白参半,有的一片黑乎乎。一股热浪直往洞口袭来,顿时热汗淋漓,让人感觉快要窒息了。

老人说:“窑洞一次性打成,室温保持在40℃,整年都可以不停地使用。”

他选择了在山里打窑洞,每天数十趟往返其间,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环境最适红曲菌生长。

洞外,并排放置着十多只竹筐,这些是用来制曲的工具。

也许是技术创新,也许是现代人图方便,在老人晒红曲的房子旁,有人用砖砌建筑替代了天然窑洞,也有的用夯土墙做仿生洞,装辅料的箩筐改成了编织袋。而吴士朗坚持把辅料从老房子挑到窑洞里,他趔趔趄趄地行走在田埂上,不论是否刮风下雨,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

红曲酿酒和药用

“闻说崇安市,家家曲米春。楼头邀上客,花底觅南郊。”这是朱熹以《酒市》为题描述福建红酒的繁荣;诗人苏东坡喝福建红酒时,也止不住赞叹:“夜倾闽酒如赤丹!”

福建盛产糯米,人们把红曲撒入蒸熟冷却的糯米饭中,灌上米汤或者凉开水,储存在缸里发酵,不久即成黄酒。因方言发音“糯”与“老”近似,加之红曲酒色调鲜红、味道浓厚,又具有排湿健体的功效,本地女子坐月子必饮,故称“老酒”和“女儿红”。如果把籼稻饭拌曲酿造,做出的酒糟用木篁罩住,尔后文火烧沸蒸发出来,是为“土烧”。

李时珍说白酒:“辛甘大热,有大毒,伤肠烂肝,北人习而不觉,南人切不可轻生饮之。”而对红曲及酒的评价则是:“红曲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治亦白痢,下水壳。酿酒破血行药势,杀山岚瘴气,治打扑伤损,治女人血气痛及产后恶血不尽。”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多元化及健康意识加强,福建红曲黄酒异军突起,深得世人喜爱。作为历史悠久的红曲主产地,建忠村在2008年成立了红曲专业合作社,村民做曲一年到头都没有停产过。按辅料米饭蒸煮前的淘米量计算,全村的专业户平均每户每日做曲150公斤。

吴士朗做红曲,上半年每天75公斤,下半年增至200公斤,一年用掉的大米达50吨。但因为质量好,祖孙几代人守信誉,他从不需上市场兜售。

农历九月以后,红曲的生产供不应求,永春和南安来的商贩都要争先抢购。同为制曲户的吴士桂道出其中原因:大田、尤溪、德化等人民好客,家家户户酿酒春节请客,许多人还为来年待产的媳妇备好月子酒,立冬酿酒成了当地风俗,故上门求购者络绎不绝。

“红曲一斗30元,批发价卖27元。”吴士朗指着地上的几只圆木桶告诉笔者。曲比米轻,一斗红曲重2公斤,装成大米8公斤。年少时,老吴曾做过一斗红曲换一斗大米的买卖。

曲斗用梧桐树干掏成,因为原木粗细不一,容器的高矮大小也不一致。一只中间鼓、两头细,上下包着铜皮的圆斗,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吴姓家族留下它来,见证了红曲发展的历程,建忠村这个民族手工业传承,兴盛不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