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三明合力联动帮扶 一切为了贫困人口

2016-12-26 14:58:28巫瑞万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我市立足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把精准扶贫开发作为战略举措加以推进实施,着眼扶真贫、真扶贫,着力打基础、求实效,持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各县(市、区)相应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其中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5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别就产业发展、医疗救助、创业就业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给贫困村、贫困户在资金、项目、技术、社会保障等方面支持,通过市、县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扎实推进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共同打出一套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组合拳”,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4年11月12日,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三明市宁化县召开;12月15日,国务院汪洋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成员会议,将我市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2015年7月7日,省政府正式批复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

狠抓产业发展,增强“造血”功能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三明市发现一个现象:扶持单个贫困户,受益的只是个别人,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不会少;如果发展一个产业,受益的是一大片,获得的效益是事半功倍。

基于这个事实,三明市转换思维:与其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发展,因地制宜全力发展特色产业,由单纯给贫困户“输血”,转变为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全市着力抓好100个全市精准扶贫示范村典型带动工作,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把42个省派驻点村、50个市派驻点村为主体的100个省、市选派干部驻点村,作为精准扶贫工作试点示范村加以推进,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整村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试点,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方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市本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000万元,重点支持100个精准扶贫工作试点村建设。省市选派驻村干部通过在驻点村实施“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变了贫困村面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据统计,2014年100个省、市选派驻点村共实施产业发展、公共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668个,投资2.6亿元,明显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从各县的情况来看,产业发展各具特色。

宁化县支持鼓励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解决“人往哪里去”问题。

比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客家小吃、薏米、河龙贡米、油茶、獭兔等5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就业和发展生产,增强自我脱贫能力。截至目前,建立了10万亩河龙贡米基地、18万亩淮土油茶基地、5万亩宁化薏米和6个贫困村獭兔养殖基地,带动1000余个贫困人口从事特色产业经营,形成了一个小吃产业链。2012年以来,全县完成客家小吃创业培训161期,培训学员8911人,其中贫困户学员759人,占学员总数8.6%,贫困户自主或与人合伙开办小吃店172个,还有478户贫困户学员在各类餐饮店帮厨帮工。

“四两拨千斤”,是建宁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促进产业发展的形象比喻。他们给予莲子种植的贫困户每亩150元的种藕补贴;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补助力度,给予机制创新典型主体奖补10-20万元;加快生态休闲和旅游观光业发展,给予每个生态休闲果园补贴20-30万元;稳定莲子、种子、梨子年种植面积分别在5万亩、13万亩、12万亩,辐射贫困户1659户,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扶持重点村发展吊瓜、油茶、中草药、大闸蟹等“一村一品”项目30多个,辐射贫困户301户,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6400元以上。

建宁县还积极推进贫困村经营组织再造,积极打造新型经营主体机制创新典型,完善提升“公司(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增值能力,全县共培育规模农业龙头企业6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带动全县2300户贫困户增收。

明溪县结合县域产业规划,按照“有效益、能脱贫、快致富”的思路,抓龙头培育、基地建设和科技创新,将精准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同部署、共推进,实施产业连动型扶贫。提供信贷支持,每年分别安排省、市、县级扶贫开发重点村20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3万元以上补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产业打基础。

汇聚多元力量,合力联动帮扶

三明市通过精准识别,共建档立卡贫困农户3.7万户、10.55万人。这么一个群体,如果靠单个力量,要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是不容易的。

为了破解这个难题,三明市各级各部门在既不违反法律法规,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一种互帮互助的社会扶贫氛围,成立市、县扶贫开发协会,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市县上下联动、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局面。

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社会各界人士募捐2000多万元,用于资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劳动技能,初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攻坚格局。

我市扎实协调推进山海协作挂钩帮扶工作。2014年以来,对口帮扶省级单位帮扶205个扶贫项目,资金达7.93亿元,对口帮扶县(市、区)直接帮扶29个扶贫项目,资金达1.04亿元。

建宁县整合社会力量帮扶。统筹县教育局、关工委、老促会、扶贫协会、团县委、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总工会以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捐赠资金,对贫困户在读高中(中职)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大学每生每年补助3000元,同时,依托学校自身给予学费减免,普通高中阶段学校,从所收学费总额中安排10%资金,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费等资助,中职学校从事业费收入中,提取5%资金,用于学生特殊困难补助及校内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等资助,真正做到:收支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每一分钱都用在贫困学生身上。

整合政策、社会、金融等各方资源,拓宽扶贫资金渠道,为宁化县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增强了动力。首先是注入外力,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省市县选派干部驻村任职、驻村蹲点等活动,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2014年选派64名省市县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或主任助理,今年选派63名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参加驻村蹲点,安排70个县级机关事业单位挂钩帮扶贫困村,为贫困村发展争取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其次是挖掘潜力,挖掘贫困村潜在资源,盘活闲置废旧宅基地资产,促进贫困村全面发展。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捆绑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投入3.44亿元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房屋立面改造。再次是激发活力,依托县土地流转平台,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耕地、林地入股农林大户、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通过保底收入、盈利分红,增加资产性收入。目前,全县流转耕地9.1万亩、林地40万亩(其中,耕地入股近1万亩、林地入股3万余亩),实现规模经营,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依托省市政策,设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成立扶贫开发小额信贷促进会,为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致富的农业经济组织分别提供5万元和20万元以内的信贷担保,发展薏米、河龙贡米、油茶、獭兔等种养殖产业。全县已完成扶贫小额信贷担保8720万元,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扶持资金。

清流县发动社会扶贫,先后成立县扶贫开发协会和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拓展产业、信贷等内源扶贫渠道,尤其是创新“五户联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机制。比如:花卉种植户第一年5户联保,每户最高可贷款5万元;第二年5户继续联保,每户最高可贷款15万元(合计封顶60万元),拓宽社会扶贫面。同时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巾帼扶贫”、“春蕾助学”、“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扶贫活动,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他们持续创新帮扶载体,实施“百名领导结千家、千名干部联万户”为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驻村”,实行“党政领导挂钩联系、县直单位挂钩帮扶、乡(镇)村结对帮扶”办法,每个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至少挂包贫困户3户、联系农户10户,全县1628名领导干部走访了31149户农户,实现结对帮扶农户1688户,直接联系群众11760户,落实帮扶资金1851万元,帮扶项目361个,办实事1773件。通过帮扶,帮扶对象的家庭年收入明显增加。

泰宁县发挥慈善总会、光彩事业促进会和商会组织等民间机构作用,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帮助困难群众。2013年以来,全县共收到各类慈善平台、企业等扶贫捐赠款项900多万元。

实施侨资帮扶型扶贫。明溪依托侨资优势,以开展“百侨帮百村——共建美丽乡村”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利用侨资反哺家乡。近年来,归国华侨、旅外乡亲共参与经济发展项目50多个,创办了亿福新型材料、意明现代农业、盛景园林等企业,总投资5亿多元,提供就业岗位3000多个。探索建立侨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长效机制,依托“侨爱心行动”等活动,引导侨企侨商回乡捐资助学、扶贫帮困。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