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读报

宁化老乡义守帝师墓24载

2017-04-14 09:48:34赖全平 来源:三明日报  责任编辑: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郭锦贤向大学生志愿者介绍陈宝琛的生平事迹。

“人在宁化心在马尾,这几天我老惦记着帝师墓,清明节期间游客多,墓地该不会太脏吧?”4月8日,宁化翠江镇小溪村一间普通的民房里,62岁的郭锦贤一吃完早饭,就坐下来给91岁的母亲梳头。他感慨道,这次回宁化祭祖很匆忙,本想多陪陪母亲,但放心不下墓地,准备下午就启程返回福州。

福州马尾天马山公园北侧,有一条不起眼的陡坡。沿着坡,走上93级石台阶,就到了帝师墓——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的墓园。和往年一样,清明前夕,宁化老乡郭锦贤早把墓园打扫得干干净净。今年3月,他还与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在墓地四周种上110棵茉莉花。

郭锦贤(右一)与新一代的帝师墓巡护人在一起。

◢为了一句承诺

1979年,郭锦贤毕业于福建建筑工程学校,后辗转永安、顺昌等地水泥厂任职,1990年5月调入福州市开发区房地产管理所工作,2015年退休。他义务看护帝师墓24年,曾入围“中国网事感动2012”候选人,获2012年度“福建好人”、2013年马尾“十佳志愿者”、2014年马尾“最美家庭”等称号。

非亲非故,他为何要为陈宝琛守护墓地?郭锦贤说,他与帝师墓的缘分纯属偶然。1993年的一天,他在房地产管理所上班时,遇到前来办理业务的陈宝琛曾孙媳刘女士。闲聊时,刘女士提到,她的曾祖父陈宝琛的墓地就在马尾,其后人多在外地或海外,照看很不方便,墓地时常被盗挖,希望有人代为看管。“陈宝琛创办的福建建筑工程学校是我的母校,我对他一直深怀敬意。”虽与刘女士仅是一面之交,郭锦贤却当即承诺,愿意帮忙守护墓地。

郭锦贤家住马尾青洲,距帝师墓约3公里,需穿越四五条大街。为了这句承诺,工作之余,郭锦贤隔三岔五前往帝师墓清扫和维护,整整守护了24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山下修建高速路,挖断了上山进入墓地的唯一通道。他四处奔走呼吁,后来福州市政府拨专款修建上山通道。为节省经费,确保通道早日建成,他利用节假日跟车前往罗源采购石材,并掏钱垫付工程款。

24年来,郭锦贤精心守护帝师墓,并义务当起讲解员,从无怨言。发现有盗墓空洞,他就自掏腰包,买材料亲自动手填补,并及时报告当地公安机关。他还在墓园安装电子监控设备,掏钱铺设通往帝师墓的93级阶梯,在墓园置办石桌石凳。2015年,帝师墓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与祭祀。

“我来自客家祖地,客家人素有‘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传统。”面对外人的疑惑与好奇,郭锦贤坦言,他要用自己的行动,默默诠释客家的内涵,让更多人认识客家,学习客家精神。

郭锦贤在帝师墓园清扫落叶。

◢为了寻找巡护人

24年来,郭锦贤早记不清换了多少把锄头与扫帚。每年临近清明节,他总要花钱请人帮忙,一起将墓地周围清理干净。“年纪大了,难免力不从心,遇上墓地被盗挖,看着心痛,实在愧对先人。”郭锦贤感慨道,目前他正积极寻找可靠的下一任巡护人看护古墓,也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接手这事,进一步管理好墓地。

21岁的郑德荣是郭锦贤的邻居,早在读初中时,他就敬佩郭锦贤义务巡护帝师墓的义举,曾多次跟着上山清扫。在郭锦贤的动员下,郑德荣每年都会上山到帝师墓周围清扫,即便如今远赴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读书,每年寒暑期也会上山清扫,成为新一代的帝师墓巡护人。

“因为一句承诺,郭伯伯守护了20多年,我希望能替他把这个承诺延续下去。”郑德荣欣慰道,父母非常支持他成为墓地巡护人,还在他上学期间,就帮忙前往照看。

在郭锦贤的影响和带动下,妻子和女儿也经常上帝师墓清扫,马尾一家公司的保安覃才波也加入到了守墓的行列。

“我的母亲今年91岁了,我得常回宁化老家看看老人家,尽尽孝,但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帝师墓。”郭锦贤心中有个愿望,他希望当地政府能在墓地前塑一尊陈宝琛的铜像,把帝师墓建成陵园式场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了纪念爱国帝师

在郭锦贤的努力下,自2012年开始,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志愿者纷纷加入到守护帝师墓的行列。大学生志愿者会定期前来帝师墓,清理坟墓上的杂草,并擦拭墓碑、打扫台阶,纪念陈宝琛,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郭锦贤除了带领志愿者清扫墓地,向墓地敬献鲜花外,还与志愿者们在墓地四周种上红豆杉、茉莉花等植物,向他们免费赠送有关积德成善等内容的书籍,推介客家人热情好客、拼搏进取的精神。为传承陈宝琛的爱国精神,郭锦贤经常在陈宝琛墓前举办一场特殊的“道德讲堂”,现场讲述陈宝琛生平事迹、墓园的修建更替、对墓园的未来规划,激发在场学生对陈宝琛的尊敬与仰慕之情,积极倡导争做好人好事的新风尚。

今年3月,纪录片《爱国者陈宝琛》开机仪式在帝师墓园举行,郭锦贤应邀参加。福州大学阳光学院还成立“保护陈宝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志愿服务队”,旨在进一步守护、维护好陈宝琛墓园。“这是全省首次用影像的方式纪念爱国帝师陈宝琛,希望通过纪录片的拍摄及推广,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陈宝琛的爱国精神,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守护帝师墓的行列。”郭锦贤说。

链接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佰潜、敬嘉,号弢庵,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是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也是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高校的前身创办人。他主张崇实学以励人才,提倡东西方文化交流,注重师范教育,还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为福建近代教育理念的确立奠定了基础。1931年,溥仪在东北充当伪满傀儡,陈宝琛冒死赴东北劝谏,竭力反对溥仪出任日本操纵的伪满蒙共和国总统。陈宝琛墓修于1935年,是他与夫人王寿眉的合葬墓。墓宽13.35米,深27米,三合土夯筑。墓碑、祭台、石柱均为汉白石琢磨,均受到损坏。1988年列入马尾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升级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更多>>本网原创
更多>>要闻
  • 新闻图片
  • 论坛热图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