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深呼吸……6月23日,走进闽江源头建宁,荷花已经悄悄绽放,荷塘映着人的倒影,空气格外清爽,让人禁不住贪婪地深呼吸。
先来看一组福建城市空气质量通报的数据:今年1-3月建宁县环境空气质量均值排名全省第一;4月份,建宁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1.8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100%。在全省58个县级城市中空气质量位列第一名。
一个山区小县,空气质量冠军是如何做到?经济又是如何发展?且看——
天蓝,百姓“深呼吸”
6月18日,周末。在省级生态村——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外地游客到这里走石板路,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绿色。
“我们整天生活在都市,就想找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放松一下心情,这里正是我想要的。”与家人一同来的厦门游客张先生说。
眼下,在建宁,不仅乡村处处是绿色,县城内也满是绿色。
“真没想到,家门口这块地竟然变成了公园。”今年70多岁的吴家明老人说,他就住在水南,亲眼看着这里一步步建起了公园,还有体育场馆,而且绿化一点没落下。到过建宁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县城虽小,但很精致,满目绿意。
据了解,自2012年以来,县里共投入4.55亿元,对城区进行绿化建设、道路白改黑建设、两岸景观工程提升等项目建设,眼下,县里建设的8个小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五年来,建宁县城的绿地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0亩以上。2016年,建宁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6%。
“山好,水好,空气好,这是建宁最大的本钱。保护好这里的生态,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眼下,绿色已成莲乡发展的底色,也是百姓的‘生态福利’。”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介绍说,五年来,建宁县委县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始终把改善群众生态生活环境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
“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我们一刻也不放松。”建宁县环保局局长黄炜宇说,为守护莲乡的生态环境,2012年以来,该县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县城区中心设置空气自动监测站,开展“清水蓝天”专项环保执法行动,推进油烟污染治理工作。建宁县还出台史上最严的生态保护举措,通过“三严四禁六限”的办法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于此同时,该县多措并举,对环境违法行为敢于“亮剑”:2012年以来,全县共拒绝高污染、高耗能企业42家,淘汰低效竹木加工或实心粘土砖企业22家。
生态环境如何?最直观的判断就是空气和水。
据了解,目前建宁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56%,位居全省前列。2012年以来,建宁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二级以上标准,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现有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二类标准,对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4项指标,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水清,经济添活力
不仅是空气,眼下优质的水源,已成为闽江源头建宁的一张“金质”名片。闽江源头人护水,也因水得福。
建宁饮用水水源地位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库海拔1400多米,绝对的海拔高度和无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确保了水质天然无暇。
“住在闽江源头这块福地,我感觉很幸福。”今年已经80多岁的尤祖将老人,平日里热衷于早晚锻炼,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变化。
从闽江源头优良水质中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还有县里的食品加工企业。
在福建闽江源绿田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内,员工们正在给刚生产出的饮料喷码。“企业要想长远发展,产品质量保证是关键。”绿田公司行政主任朱华介绍说,对饮料生产企业来说,水质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公司正是借助于闽江正源头的优良水质,才造就了莲子饮品的高品质。
眼下,优质的水源,为建宁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个好项目,一个个新项目,乘着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而来。
总投资约5.29亿元,年设计上网电量约1.2亿千瓦时,年实现销售收入7200万元的风力发电建设项目落户建宁。
总投资5亿元,落户于建宁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明一国际生态高新科技园项目正按照计划加快推进,将建成自动干湿法乳粉生产线6条,年产乳
粉等营养品2.5万吨。
在建宁县食品加工园区内,不久前刚刚投产的兴辉食品果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纯净水。
……
上月23日,建宁县11个重点项目集中开竣工,涵盖产业转型、现代农业及民生事业等项目,总投资达16.2亿元。
上月25日,建宁县在福州举办专场招商推介会,共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3个、项目投资协议12个、总投资达22.2亿元。
“这些好项目的落地,与县里多年坚持保护生态是分不开。”建宁县委书记郑剑波介绍说,建宁作为全省重要生态屏障,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除了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提高环境质量标准、加大环境违法惩处力度等之外,还有一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就是加大环保投入。该县环保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12年的3.89%到2016年的3.98%。五年来,建宁县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已经投入了14.55亿元。
下一步,建宁县将持续创优生态环境、创特生态产业、创造生态财富,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