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三明频道> 福建日报看三明> 正文
分享到:

泰宁“大源傩”民俗文化节,我们走起!

2017-08-10 09:50:17张颖 邱灿旺 来源: 东南网  责任编辑: 肖晓敏  我来说两句
傩舞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邪镇魔的一种巫舞,经长期传承发展,已渐渐从单纯驱邪向娱乐方面转变,成为民间的一种驱邪、祈福、喜庆的舞蹈。由于傩舞的历史悠久,流传于民间的渐少,故被视为研究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活化石。

红色文化展品

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

大源村和岭下村都有红色文化的记忆,大源村还被三明市正式命名为“中央红军村”。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大源村是工农红军一方面军频繁来往闽赣两省的必经之地,是第五次反“围剿”重要战役新桥反击战的前沿阵地。1934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击战在新桥乡上演,而大源村正是战斗的最前沿。当时的红军总政治部机关刊物《红星报》,曾登载了有关这次战斗的大篇幅报道。

朱德、周恩来、叶剑英曾率领红一方面军司令部(红军总部)经新桥乡抵达泰宁县城;彭德怀、杨尚昆、聂荣臻、罗荣桓、董振堂、肖劲光带领红一、红三、红五和红七军团也曾在这里驰骋沙场。

泰宁县党史办专家介绍说,战斗中,红一、三军团冒着国民党军的严密火力封锁,前仆后继,杀伤国民党十九、二十四两团官兵八九百人,为红军反击第五次“围剿”的战局起到一定的作用。

大源村的戴氏官厅也是大源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暨红十三师指挥部遗址。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便设在戴氏官厅。1934年3月,红五军团十三师在此地诞生。

除了戴氏官厅,大源村还有古驿道和古桥梁,巫寮隘(茶花隘)、盐隘等反击战战场遗址,红十三师战地指挥部,红三十八团驻扎地,村中旧民房、大门口、围墙上,现在还保留着十几条依稀可辨的红军标语、口号。

岭下村设有红色文化展览馆,展示了泰宁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岭下阻击战,以及岭下村28名游击队员及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迹。1931年2月16日,红军先遣队一个排经过岭下村。岭下村民听说红军来了,纷纷将自家的粮食、蔬菜等送到红军驻地,但被红军战士一一谢绝。他们借用老乡的门板当床铺,住在百姓的屋檐下,并向老乡们购买青菜和木材,在就近的一块空地上垒灶造饭。吃完饭,红军战士还帮助当地的老人挑水、劈柴。第二天凌晨,红军战士把门板帮群众一一安装回去,把卫生搞干净后才离开岭下村。红军进村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四处传开,成为佳话。

这次民俗节上整修一新的红军食堂会和游客们见面。

更多>>相关图片